深耕數字化“試驗田” 賦能新質生產力“結碩果”

(原標題:深耕數字化“試驗田” 賦能新質生產力“結碩果”)

作者:程欣煒(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王子敏(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掌握高效利用有限資源的生產能力是促進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關鍵因素。2023年9月上旬,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備元創造性、動態先進性和產業根植性,其形成目標不僅是用更少投入獲得更多產出,更是爲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創造新的可能性和機會,因此始終動態領先於先進生產力的社會平均水平,根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需求。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寫到,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爲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通過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反映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和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築新競爭優勢的戰略目標。隨着數字技術迅速發展,大量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數字技術創新轉化爲基礎,通過產業數智化融合形成潛在新質生產力,政府主導數字場景開放、管理和服務逐漸成爲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試驗田”。

釐清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數字邏輯

數字技術與新質生產力具有高度互補性。數字技術本身具備新質生產力屬性,能夠與傳統技術、資源和模式融合而創造出新的生產力。數字技術與新質生產力的有效互補,意味着任何產業的新質生產力都能夠隨數字技術的嵌入和深化而提升價值。通過與企業創新要素協同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數字技術使高數字化行業和產業更易獲得技術人才、組織資本和金融便利,爲新質生產力形成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反之,數字技術滯後會大幅降低新質生產力形成潛力,阻礙驅動創新的數據要素、前沿理論和必要設施向關鍵部門集聚。

數字環境提升新質生產力擴散速度。新質生產力形成周期長、難度大,須在反覆應用、測試和迭代中積累足夠量變才能實現質變。數字環境通過搭建更迅速、更便宜的信息傳播渠道促進新質生產力擴散,使微小創新優勢從前沿企業傳播到數字經濟其他部分,減少低效率企業學習、模仿和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成本。數字環境使更多企業參與創新並反哺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但數字鴻溝會增加創新複雜性和特殊性並創造出傾向於規模經濟和市場壟斷的產業網絡,導致跟隨企業對接新質生產力的難度和成本提升,只能在鏈主企業技術框架內提增傳統生產力的適配性。

數字經濟增強新質生產力市場競爭力。勞動者在數字環境中運用數字工具改造數據資料是以智力爲第一資源、數據爲核心要素、服務爲發展目標的新型生產力,較傳統生產力更具競爭優勢。在新質生產力完全形成並引致技術躍遷、產業革命和生產關係改變前,政策和市場難以分辨其微小提升或與傳統技術創新的本質區別。但數字經濟通過增加生產力競爭強度拉大新舊生產力差距,突出潛在新質生產力價值,通過提供技術應用、市場反饋、流量提升來縮短新質生產力獲得政策支持和風險投資關注的週期,保障其產業系統韌性、研發資金韌性和知識產權韌性。

把握髮展新質生產力的場景需求

數字場景有助於新質生產力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僅受利潤驅動,還肩負國家利益、社會責任和國際影響,與現實世界的應用需求存在複雜耦合關聯,無法脫離實際應用需求而獨立存在。開放數字場景以包容和協作模式爲新質生產力提供評價發展方向正確與否的普適方案,強化新質生產力的社會相關性和創新有效性。同時,數字場景爲新質生產力提供模擬和測試環境,顯化真實場景中非技術因素引起的市場反饋,以便調整研發路徑與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協同關係,確保新質生產力向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發展。

數字場景爲新質生產力形成集聚資源和產業。數字場景是資源和市場的耦合系統,一方面爲新質生產力集聚包括數據、算力、技術、人才、資金在內的多種資源,另一方面爲新質生產力提供可拓展的產業市場,提增其輻射廣度和應用深度。其中,大規模實時數據和反饋信息有助於評估新質生產力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科學調整研發策略和進度;人才協作平臺有助於構建更具創新性和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提升新質生產力落地質量和效率。而開放特定領域數字場景能夠以技術供給劃分應用市場,以經濟手段調節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協作行爲,促進創新成果的交叉傳播和研發規劃的科學論證。

數字場景改善新質生產力形成邏輯和生態。傳統技術創新研發週期長、創新迭代慢、市場適配差,易陷入成果轉化“死亡之谷”。數字場景爲新質生產力提供多元供求匹配體系:一是降低新質生產力進入市場的政策壁壘和認知壁壘,運用地方政府或鏈主企業背書吸引應用端企業有機銜接新質生產力;二是以數字場景爲載體實現多主體協調和創新聯動,不以組織結構劃分創新要素,轉而以產業鏈、價值鏈爲基礎,驅動創新要素在場景內融合;三是搭建新質生產力技術裂變生態,將創新潛力彙總在統一場景生態下,促成供求兩端螺旋推進、良性循環的研發體系,有序控制新質生產力導致的結構性產能過剩。

形成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多維路徑

基於可控試點和前瞻研判的政策路徑。數字場景是政府傳統資源和行政權力的創新要素化體現,有助於促進地方政府優化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和傾向性。標準測試流程和嚴格科技倫理對確保技術安全可靠至關重要,但提增了研發資金和時間成本,不適用於可能產生不可預見後果或需差異化監管的顛覆性技術創新。數字場景能夠在一定區域、產業和項目內建立試點,允許政策要求和流程標準的可控突破,實現新質生產力高效轉化,促進地方政府及時關注具備新質生產力潛力的研發成果和技術創新在測試規範和科技倫理上的特殊需求,通過在場景中植入差異化規制模式,前瞻研判新質生產力 “放管服”敏感性。

基於信息披露和價值溢出的市場路徑。新質生產力趨於成熟而接近一般生產力社會平均水平時會在市場調節下被潛在新質生產力取代,而潛在新質生產力可能區別於過去被着重發展的生產力。數字場景以市場化方式接納各參與主體,並將新質生產力的迭代表現作爲政策制定、補貼發放、稅收優惠的評價依據,企業也能通過評價新質生產力在場景內的“元生產力”價值而進行集成開發和協同創新,在最大程度上弱化多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同時,數字場景將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價值納入產業體系,允許並吸引應用端企業圍繞潛在新質生產力進行集成創新,實現新質生產力轉化的經濟效益前置和研發成本攤銷。

基於社會服務和資源集聚的支撐路徑。社會服務始終滯後於新質生產力形成並造成其轉化受非技術因素限制,只有當新質生產力嵌入數字場景而具象化爲產品,社會服務才能理解並主動對接其需求。政府定期發佈數字場景清單爲特定顛覆性技術在公共部門的應用風險進行背書,能吸引社會服務向缺乏成熟產品和成功案例的新概念、新模式、新業態流動,推進社會認知和服務能力與新質生產力匹配。此外新質生產力形成依賴海量數據和強大算力,而研發部門普遍存在數據資源不充足、算力保有不經濟等問題,限制測試規模和反饋效度;數字場景引導企業數據和算力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聚,爲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外源支撐。

基於前沿把控和發展指引的監管路徑。數字場景的示範性促進了政府對前沿技術的戰略性把控和市場化指引,明確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一是在國家層面顯化國家戰略意義大、市場轉化效率低的顛覆性創新,吸引應用端企業圍繞技術進行產業化和價值化,強化一體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的主導思想;二是在區域層面科學規劃適合地方產業和民生髮展的新質生產力形成路徑,推動多角度、差異化創新,消除或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系統性風險,分散不同地區同質化創新的非系統風險;三是在市場層面將新質生產力納入相對穩定的市場監管體系,採用統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衡量其技術價值,引導新質生產力契合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研究”(21BJY16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