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國航天見證了開放與自強

來源:環球時報

10月29日上午,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據介紹,我國瞄準10月30日4時27分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目前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飛行乘組的3名航天員也首次亮相。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4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飛行任務。人們看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正在按照既定的步伐不斷往前邁進,這不僅凝結着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汗水與智慧,也凝聚着人類社會對太空探索的渴望與期盼。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與神舟十八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各項相關實(試)驗。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九號乘組將接受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探訪。可以看到,中國的“神舟”“天舟”系統具備了可靠穩定的人員物資天地往返能力,“天宮”空間站則擁有充足的資源和完備的設施,三者的穩定運行已經形成一個完整閉環。這意味着,未來中國航天的任務更密集、探索更深入、成就更可期。

“下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是說英語還是中文?”澳大利亞“對話”網站在近期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如此問道。事實上,登月是一場競爭,更是一場合作,而中國正在構建一個開展國際合作的絕佳平臺。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9日在新聞發佈會上所說,“我們隨時歡迎世界同行參與中國空間站的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實施以來,一直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截至2023年11月,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50多份政府間航天合作協議。可以說,中國航天事業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壯大,平等合作、包容互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國際荷載”。

中國不斷推動航天成果惠及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在探月等太空研究計劃中,加強了與非洲、拉美等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航天能力建設。另一方面,中國始終堅持與國際社會共享成果,比如中方迄今已經向上百個科研團隊發放了月球科研樣品,牽頭髮起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等多邊合作項目;從“天宮”帶回的藥用植物種子正在巴基斯坦實驗種植;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爲亞馬孫雨林生態保駕護航;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氣象監測預報和災害應急響應服務。推動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同樣走得穩健和踏實。

現在國際主流媒體對中國航天的關注點也發生了不少變化,除了對具體技術創新突破的驚歎,還有就是與此相比較,雖然仍有個別炒作“中國太空威脅論”的聲音,但聲量小了許多,這是中國航天成果越來越多惠及世界的一個必然結果。人們看到,美國的“沃爾夫條款”走到最後實際上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美國國內業界希望對華合作的聲音越來越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今年8月的一篇文章也呼籲中美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太空探索週期長、耗資大、難度高,人類社會攜起手來共同打造一個開放合作的“朋友圈”,要比搞單打獨鬥的封閉“俱樂部”有力量得多。這個道理是不難理解的。

不久前中國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形成了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探索宇宙奧秘、利用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未來隨着中國空間資源、空間技術能力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載人登月如期完成,中國航天將繼續敞開胸懷,深入推進多種形式的航天國際交流合作,同各國分享發展成果、完善外空治理,讓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類,讓命運與共的人類智慧向着更加廣闊的浩瀚太空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