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美中建構新關係衝擊臺灣現狀
不久前,美國國務卿提勒森透露,川普政府正試圖和中國討論出一個新的關係架構,希望在未來數十年內,能替美國爭取最大利益。中美現行關係架構奠定於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大陸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署的《上海公報》。兩岸關係與臺美關係則奠定在《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及《臺灣關係法》基礎上。提勒森的說法如果成真,兩岸關係與臺美關係無疑將受到牽動,對臺灣而言,此事非同小可。
美中果真對未來50年關係架構展開討論,代表中國崛起並衝撞了美國對中國設下的既有框限,從貿易關係的關稅障礙、智財權保護到投資限制,地緣政治從北韓核武、釣魚臺、臺海到南海,處處發生矛盾,美國必須正視,並做出調整。
另一個重要背景是美國國力的衰弱。從兩伊戰爭開始,美國數十年來投入無數人力和財政資源到軍事行動中。川普跌破衆人眼鏡入主白宮,與國力耗竭後的民怨爆發有相當關連,如今爲了反恐,又不得不再度增兵阿富汗。在亞太地區,美艦要到南海定期巡航,以破解中國的主權宣示,但海軍過度操勞,已造成多次撞船事故。
北韓一再踩踏美國紅線,看在日本、南韓、乃至整個西太平洋盟邦眼裡,金正恩如同小流氓,出手欺負了小老弟,大老闆卻只站在後頭罵街,遲遲不願出手,這叫小老弟如何信服大老闆。美國國力衰退,戰線卻更吃緊,左支右絀恐怕難以爲繼。
中美舊關係架構不足以因應現狀,美國需要中國合作之處也在增加。美國如果同意和中國達成新關係架構,設法替美國未來50年保留最大利益,美臺關係及兩岸關係將隨之改變,臺灣現狀必將受到劇烈的衝擊。
要知道,美國的「一中政策」奠基於三公報和《臺灣關係法》。《上海公報》簽署於1972年,是中美關係的基礎,1978年建交公報和次年《臺灣關係法》、1982年《八一七公報》,建立在《上海公報》的基礎上。三公報一法維繫了臺美關係的穩定,也創造了大陸對臺「和平統一」的寬鬆環境。
這35年間,世界和中國及臺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臺灣自我認同快速提高,經濟、軍事力量卻逐漸衰退,政治分歧造成國家分裂危機惡化。大陸卻成爲全球第二軍事大國,航母機艦自由進出臺灣海峽及宮古海峽,南海漸漸成爲中國後院,太平洋島鏈名存實亡,中國再也不會被美國壓制在自家門口。
當美國重新思考與中國關係架構,對臺灣而言,當然是大大的警訊,35年前中國市場還沒那麼重要,南海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北韓問題也沒那麼迫切,如今中國的全球參與及國際角色更強,臺灣原本就處於外交孤立,經濟實力早就不知被中國甩到多遠去了,雖說民主自由形象受到國際肯定,但當大國拿着許多張牌一張張角力,用一堆堆籌碼赤裸裸做政治交易時,美國稍爲讓步一點,對臺灣就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川普總統大女兒伊凡卡夫婦即將赴大陸訪問,爲11月川普訪中鋪墊,美中高層有可能正在討論新的「一中政策」,如有共識就會在川普訪問期間發表中美「第四公報」,美國對臺政策只要有改動,十之八九會往對臺灣不利的方向改,否則中國就不會接受。而美國如果願意談,出發點不會是給臺灣更多保障,而是希望在未來全球事務與東亞局勢變化中,擴大與中國合作的深度,讓中國成爲助力而非阻力。臺灣如果不想受傷害,就必須嚴肅面對現實。
臺灣一方面應向美國政府、國會及輿論界遊說,要儘量維護臺灣的利益,但更重要的是,蔡政府必須提出能夠與大陸重啓互動的兩岸論述,藉此告訴美國兩件事:第一,臺灣不會冒進、暴走讓美國捲入戰火;第二,兩岸有能力自己解決紛爭,才能讓臺灣成爲華人民主的典範及亞太安定不可缺少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