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中關係護欄失效 臺灣需避險

旺報社評

建立「護欄」是拜登政府中國政策重要目標之一,希望藉此避免戰略競爭失控導致衝突,去年11月「拜習會」曾爲建立護欄帶來曙光,但最新跡象顯示,這個努力幾近失敗,意味雙方將在對抗之路飆車,衝突風險遽增。臺灣身處暴風中心,如何「避險」將是首要挑戰,但民進黨政府兩岸關係只有口號,沒有行動,臺海風險只會更高,不會降低。

中國拒絕美方會談

美中關係惡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財政部長葉倫雖透過媒體呼籲,希望與中國大陸恢復接觸、溝通,落實美中關係護欄,但中方認定美方言行不一,不但實質拒絕了拜登政府的訴求,更以具體行動展現中國在國際社會爭取更大的主動權與主導權的決心與實力,美中關係短期內難以峰迴路轉。長期關注臺海安全及兩岸關係、政治嗅覺敏銳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示警,臺灣議題是美中之間最危險的潛在衝突熱點,臺海出現誤判、意外的風險正在升高。

美中關係螺旋下墜有脈絡可循,今年2月美國擊落飄浮到上空的中國氣球,布林肯因此片面取消訪問大陸,4月初蔡英文總統與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在洛杉磯會面,美國與菲律賓、韓國等加強軍事演習與合作,臺灣問題有「國際化」的趨勢,因而導致了中國立場更趨強硬。

3月「兩會」期間,習近平首度點名批評美國,指「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代表中方對美策略的急遽轉向。大陸外長秦剛接着表示,中美目前是惡意對抗,再多的護欄也擋不住脫軌翻車,必將陷入衝突對抗,並稱美方所謂加裝護欄、不衝突,實際上是要中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這辦不到。

美國將與G7國家聯手祭出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投資限制措施;韓國總統尹錫悅表態,臺灣問題並非單純的兩岸之間的問題,而是類似朝鮮半島的全球性問題;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呼籲,歐洲國家海軍應常態性巡弋臺灣海峽,一系列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反中行動使美中關係雪上加霜,加速走向不歸路。

臺海誤判風險遽升

中國外長秦剛21日指出,破壞國際規則、單方面改變現狀、破壞臺海穩定的,不是中國大陸,而是臺獨分裂勢力及少數企圖利用臺獨的國家;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誰要在一箇中國原則上做文章,中方絕不含糊;誰要在中國主權安全上搞動作,中方絕不退讓。美中對抗尖銳化、臺灣問題國際化,中共沒有妥協的空間,註定美國尋求建立的護欄將胎死腹中。

針對美國步步進逼,中國大陸以三招反制美國:一、以中俄合作爲核心,分化西方反中勢力;二、整合重要開發中國家脫離美國影響;三、以「促和」形塑和平締造者形象。針對臺灣,則利用前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及蔡麥會機會,趁勢展開圍島、環臺軍演,並威懾西方國家,對臺灣2455項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則是對臺「灰色地帶」戰略的一部分。

根據中共去年公佈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及《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平統一仍是中共的最高原則;拜登政府強調無意與中國衝突,並評估中共短期內不會入侵臺灣,看來中美雙方都不認爲戰爭迫在眉睫,但當美中軍事對峙升高,臺海成爲軍備競賽的競技場,在沒有管控風險的護欄機制之下,因誤判或意外發生衝突的風險必然遽升,如何避險也成爲各方的共同挑戰。

蔡英文執政,臺灣安全交付美國,兩岸之間只剩下猜疑與敵意,民進黨提名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喊「和平保臺」,拋「瞭解、理解、諒解與和解」,但兩岸欠缺溝通管道,風險管控與危機處理機制蕩然無存,空喊虛幻的口號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