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中華民國VS.臺灣的獨立與統一(陳東伯)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能不能並存,如果兩岸要統一,也許可以參考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成立大不列顛王國的聯合法案,蘇格蘭人民仍保留宗教、貨幣、教育、司法等方面,蘇格蘭文化並沒有因爲聯合法案的通過而沒落。(達志影像)
回顧「中華民國」到「臺灣」的發展,未來是「走向獨立」或「兩岸統一」,抑或者「獨立後的統一」,三者意義皆不一樣。
首先是「走向獨立」,按國際政治發展,中國大陸強烈要求必須承認一中原則,拜登政府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也明確表態不支持「臺灣獨立」。
其實,無論國際政治打壓,在全球化秩序運行,臺灣有自己的民主制度與憲法,保障國家與人民權利。臺灣的憲法是基於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於民國36年12月25日施行,當初適用於中華民國建國時,所繼承自清朝領土,以中國大陸爲疆域核心;但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憲法所稱之「大陸地區」已經被中國共產黨佔領控制,現適用管轄範圍僅臺灣、澎湖羣島、福建的金門、馬祖與部分南海諸島,即「自由地區」。
另外,臺灣第一次政黨交替時,李登輝向陳水扁提及中華民國憲法及國統綱領對臺灣的重要性,有這兩根支柱,兩岸就可以在模糊地帶來往,成就現今兩岸經貿合作;如今兩岸政府或民間似乎沒有延續對話,臺灣政治取向更一面傾向美國,限縮溝通空間,如果臺灣可以和平獨立,改變過去中華民國曆史存在價值,倒也樂觀以待。
其次是「兩岸統一」,武統言論今非昔日,兩岸歷經823炮戰後,1979年停止炮擊,臺灣海峽爲停戰線,同年中國大陸在《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兩岸應該立即「通商、通郵、通航」;1987年中華民國解嚴,立即開放臺灣人民到中國大陸觀光及探親,從兩岸開放三通後,兩岸的人流、金流、貿易往來,更加密切,武統只是破壞兩岸之間人民的信賴。
又香港國安法的實施,輿論聽到一句話:「今日香港;明日臺灣」。平心而論,香港是割讓迴歸,而臺灣是國共戰爭中華民國退守的根據地,本就有着不同歷史背景,1945年聯合國成立,中華民國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故中華民國本就是不可抹滅的國家主體。
兩岸和平統一,唯有透過持續溝通,爲歷史共業找到出口,兩岸領導人必須承擔,不應只是當權者歷史定位,而犧牲人民意向。
再者是「獨立後的統一」,這裡所稱的獨立與統一,或許是名稱上的獨立,大中華邦聯下的統一,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在追求臺灣正名的過程,似乎也是促進兩岸統一的進程。回顧1972年,中國大陸在人民大會堂裡就設立「臺灣廳」,2018年,由此端看,中國大陸早已爲實踐統一大業進行實質統戰工作。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能不能並存,如果兩岸要統一,也許可以參考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成立大不列顛王國的聯合法案,蘇格蘭人民仍保留宗教、貨幣、教育、司法等方面,蘇格蘭文化並沒有因爲聯合法案的通過而沒落。
最後,盼政治家迴歸政治是管理衆人之事,以創造人民福祉爲根基,回顧歷史,中國與臺灣,或說中國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爲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學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