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爲什麼遍地都是粵菜館?

凡是第一次去上海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這個全國鄙視鏈排行No.1的地方,存在感最強的餐廳居然不是本幫菜,而是廣東菜。

甚至就連茶餐廳的數量都遠超廣東和香港。

如果你去上海找朋友玩,那麼他的推薦裡永遠少不了粵菜。

即便是吃早餐,除了中式和西式之外,他們還會把港式當做一個默認的選擇。

熱播滬劇《繁花》裡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上海小吃,唯一被提及的外地美食就是幹炒牛河。

但凡你研究一下就會發現,現如今很多上海老字號都少不了廣東血統。

杏花樓最初就是一家主打廣式甜點和廣式粥品的糖水店。

各種茶餐廳裡從來不缺上海老人。

因爲這種深厚的歷史淵源,即便是是嘴挑的廣東人都承認,上海的粵菜館就兩個字:正宗。

如果你去過香港就會發現,這場奔赴其實並不是單向的。

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上海話在香港一度是華人上流社會身份的象徵,上海人自己還專門開了用上海話上課的學校。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幾乎都少不了上海元素。

家喻戶曉的《上海灘》

《花樣年華》裡蘇麗珍每晚穿着旗袍去巷子口買一碗小餛飩

與此同時那些去香港發展的上海人也把當地的生活習慣帶回了上海,成爲了上海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說他們能達成共識的不只是吃,本質上還是精神內核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