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功臣丁健致力抗癌新藥:盼讓惡性腫瘤成可控慢性病

上海市科技功臣丁健指總有一天癌症能變像高血壓一樣可控慢性病。圖爲2008年7月丁健在實驗室與實驗員討論。(上海藥物所提供)

上海市科技功臣丁健指總有一天癌症能變像高血壓一樣可控慢性病。圖爲2017年9月丁健在實驗室指導工作。(上海藥物所提供)

澎湃新聞23日報導,2023年度上海科技獎23日頒佈,中國工程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健獲評「科技功臣獎」。他在擔任上海藥物所所長時提出的「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讓中國原創新藥早日走向世界」,仍被衆多研究人員時時掛在嘴邊,年過七十的他仍在科研一線。

深耕腫瘤藥理領域三十餘年,致力抗腫瘤創新藥物研發,他說,做抗腫瘤藥物,是他及很多人的一個夢。他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早晚有一天,惡性腫瘤能夠真正地變成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能夠控制的慢性病。

1992年,丁健在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加入上海藥物所。當時大陸藥物研發領域近乎空白,技術條件也尤爲落後。藥物生產以仿製藥爲主且品質沒有保證,更沒有系統地新藥研發,企業創新能力非常欠缺。丁健回憶說,那時外國專家到實驗園區談合作,看着簡陋實驗房,場面上答應的合作,回去後都杳無音訊。

丁健堅定將新藥研發作爲終身事業信念。在藥物所兩年後,丁健正式開啓在中國抗腫瘤藥物領域開疆拓土的三十年。他記得很清楚,起步是2個課題總共12個人,沒有研究生,科研經費捉襟見肘,艱難開局。

面對薄弱基礎,首要的是建體系、建標準。科研人員不能完全移植國外體系,還需要關注中國腫瘤整體發病情況及分型與國外區別。丁健說「建體系是漫長的工程,隨着科學的發展要不斷持續,需要一代一代人蔘與其中」。

在藥學領域,丁健主持了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藥物藥理學科首個創新研究羣體項目(2008-2016),搭建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機制研究體系。此外,他發起並領銜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A類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2015-2020),將藥物精準治療理念從腫瘤拓展至糖尿病、神經精神類疾病藥物治療,爲中國精準治療研究居於國際前列做出卓越貢獻。

作爲主要發明人之一,丁健參與研發的14個抗腫瘤一類新藥已進入臨牀研究,其中c-Met抑制劑SCC244(谷美替尼)分別在中國和日本獲批上市,有3個藥物已提交上市申請或預申請,還有10個處於臨牀Ⅰ-Ⅲ期研究,其中3個同步在美國、日本、澳洲開展臨牀研究。

谷美替尼治療METex14跳變非小細胞肺癌初治患者,其客觀緩解率爲70.5%、難治性腦轉移有效率高達85%,極大提升患者臨牀獲益。該藥於2023年在中國附條件上市,同年進入國家醫保,迄今已納入多項國家臨牀診療規範和指南。基於中、日兩國優異的臨牀試驗結果,谷美替尼於2024年在日本獲完全上市,這也是首款由中國科學家研發和中國企業推動在日本上市的新藥。

從化療藥物到靶向藥物,從精準治療到免疫治療,腫瘤藥物的相關技術不斷髮展,丁健也緊跟趨勢。「不能躺在以前的觀念上」,對於國際前沿的認識在他看來格外重要。丁健團隊提出了「敏感標誌物與療效監控標誌物」同步的個性化藥物研究策略,圍繞自主研發新藥開展藥物作用機制和生物標誌物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發現。

如今,丁健培養學生中,已有19名教授或研究員,其中2名入選大陸國家傑青,3名入選國家優青,1名入選國家青年拔尖人才。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讓中國抗癌藥走向世界」,這個目標已有部分實現,但丁健認爲還遠遠沒有完成,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未來的鑄就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他總告訴學生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夠經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