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基金開年動作頻頻
近日,上海國資在創投基金領域再次行動——上海國際集團在滬發起設立目標規模60億元至80億元的上海科創三期基金,上海科創基金管理規模由此將超過200億元。
就在前一天,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公開發布了投資策略,這隻規模100億元的母基金近期將正式啓動子基金公開遴選。接下來,上海創業投資引導基金2.0版本也計劃啓動。
2025年伊始,上海國資就在基金領域動作頻頻。真金白銀之下,上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決心,顯而易見。
規模背後的精準
據清科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上半年底,在私募股權創投市場,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機構的出資金額佔到行業的八成。前三季度,國資背景投資機構的投資金額超2000億元,大約是行業的一半。
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國資正在成爲創投市場的重要力量。上海作爲國企重鎮,當然不會缺席。
截至2024年三季度,上海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發起設立和管理基金已有300多隻,總認繳金額超過6000億元。《2024年上海市私募股權創投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8月底,上海市在2024年新增引導基金、母基金規模超過900億元,新增規模位列全國第一。
這些新基金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確,就是吸引帶動更多社會資本,精準投向真正的硬科技,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此前引發業界廣泛關注的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近日通過市場遴選出首批9只子基金,擬募集規模172億元,母基金共出資36.5億元,實現了4.71倍放大效應。
觀察這9只子基金,不難發現其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領域都具有獨特的優勢。有的擅長早期投資,中科創星背靠中科院,具有科研院所的資源。有的手握產業資源,中芯聚源身後是集成電路產業鏈長企業中芯國際,禮來亞洲前身是禮來藥業的亞洲投資部門。有的具有國際視野,藍馳創投和啓明創投都已深耕國際創投市場多年。在國資幫助下,更多的科創企業將得到這些社會資本的關注和投入。
成立多年的上海科創基金也已經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數字化及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環保新能源等產業鏈形成了一批子基金及項目集羣。通過這批集羣,上海三大先導產業超過400家企業獲得了投資,累計投資金額約226億元。同時,上海科創基金還直接投資了曦智科技、上海兆芯、清陶能源等科創細分領域的優質企業。
國資的精準發力,也被創投市場的“老法師”們看在眼裡。啓明創投創始主管合夥人鄺子平如此形容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模式:“這不僅僅是GP(普通合夥人)與LP(有限合夥人)之間的合作,更是推動上海乃至中國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中國創新企業全球化進程的重要一步。”
精準背後的改革
在上海國資創投圈,現在流行一個詞組——科創信號源捕捉。也就是說,現在的國資基金,需要從源頭更早發現、更早投資那些優秀的科創企業。
但投資源頭早期的科創企業,意味着高風險。無數的信號源,真正能發射向天空的只有少數幾個。
所以,一直以來,創投項目的高風險,和國資穩健保值的要求,是有天然矛盾的。這樣的矛盾轉化在行爲上,就會出現“不敢投”“不願投”。
但這樣的矛盾,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已成爲必須解決的當務之急。上海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出更多真正的硬科技企業,傳統的銀行信貸模式已經不夠用,必須要加大創投市場的力量。鑑於國資基金已經成爲市場的主力之一,給國資基金鬆綁,勢在必行。
不久前,上海市國資委聯合市委金融辦共同印發了《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考覈評價及盡職免責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根據這一《辦法》,有五種情形適用盡職免責,包括落實重大戰略項目、處於技術研發階段的項目、承擔備選技術路線的項目,以及由於政策環境、技術規則變化或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出現風險或損失,在滿足盡職免責條件的情況下,原則上可適用盡職免責。
同時,爲了進一步加強國資基金的“耐心資本”屬性,《辦法》還將管理人的年度考覈與基金的全生命週期評價有機結合,針對基金投資期、退出期、延長期的特點,明確應結合基金所處運營階段合理確定評價指標及權重。
“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文件裡那些可操作、可執行的細則,市場很期待具體的落地。”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科創金融融合發展中心主任蔣展認爲,這一考覈制度未來將深刻地影響中國創投生態。國資基金敢投了,市場的活水無疑將大大增加。
不久前,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已經提出,公司內部要積極探索與創新發展實踐相適應的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形成良好的容錯導向,對適用盡職免責機制的人員大膽進行評優選優、獎勵晉升,鼓勵員工敢於擔當、勇於創新,形成“爲負責者負責、爲擔當者擔當”的整體氛圍。
顯然,形成這樣氛圍的國資基金越多,上海科創企業的發展之路也就會越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