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一支傳奇而又神秘的鐵軍

在革命戰爭年代,有這樣一支隊伍。它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不曾記載,卻從祖國最東端的渤海之濱打到了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這支隊伍就是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

一支傳奇而又神秘的鐵軍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集中20萬兵力向陝北解放區大舉進攻。而此時經過南下北返的三五九旅嚴重減員,指戰員加起來不到2000人。經黨中央批准,三五九旅抽調部分幹部在第七一九團團長張仲瀚帶領下,到山東渤海區組建新軍。徵兵工作在振華(今寧津縣)、匡五(今陵城區)、臨邑、慶雲、惠民等縣同時展開。當時,渤海區正值土地改革運動如火如荼開展中,翻身農民熱情高漲。很快在魯北大地形成了“母送子、妻送郎,參軍保家鄉”的熱潮。1947年2月25日,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宣告成立,同時開展了大練兵運動提升部隊作戰能力。

經過了幾個月的訓練,這支由8500名翻身農民子弟組建的部隊於1947年10月從山東慶雲縣出發,向西北挺進。他們懷着“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的堅定信念,在彭德懷和王震的率領下轉戰西北、揮師隴東、橫渡黃河、挺進河湟、鐵血萬里、歷盡艱辛,先後參加了運安、宜瓦、黃龍、西府、澄合、荔北、永豐、陝中、扶眉、隴青等十大戰役,相繼解放了安邑、白水、韓城、合陽、咸陽、寶雞、眉縣、天水、西寧等16座城市,殲敵2.78萬人。他們縱橫西北戰場,在戰鬥中迅速成長,獲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嘉獎和讚譽。

1949年9月,渤海軍區教導旅勝利完成了解放新疆中南部的任務。同年11月,這支部隊越祁連、走酒泉、出陽關、跨戈壁、挺進天山、戡亂剿匪、開荒屯田,在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灘上,他們住在芨芨草搭成的地窩子裡,吃着水煮麥子,靠手挖肩扛開墾出了萬頃良田。後來,這支萬里西征的山東子弟留在了新疆,被改編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2師,幾十年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一直戰鬥在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第一線。

傳承歷史打造紅色教育陣地

爲更好地傳承歷史,教育後人,告慰先烈。2017年,正值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建軍70週年之際,寧津縣委縣政府決定籌建渤海軍區教導旅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同年7月31日,位於寧津縣文化藝術中心三樓的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正式開館。

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展館面積14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人集中參觀學習。基地共分爲“渤海建軍守衛家園”“戰旗西指鐵血萬里”“仗劍扶犁屯墾戍邊”“英載史冊精神不朽”四個部分。以時間發展爲脈絡,以史實資料爲骨幹,增設弧幕融合、半景畫投影等多媒體形式,真實生動、全面展示了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組建以來,一代又一代的教導旅戰士矢志不渝、砥礪前行的偉大曆程。展現了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大義大愛、無私奉獻、聽黨指揮、永葆信念”的精神。

2019年7月,基地率先在德州市同類展館中建成網上展廳,實現“互聯網虛擬展廳+館內實地參觀”相結合的參觀模式。把展覽館“裝進口袋”,黨員羣衆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隨時隨地參觀遊覽。將受教育方式現代化,受教人羣最大化。除基礎展廳之外,基地還配套1200平方米的報告廳,可同時容納800人現場觀看宣講報告。

基地自啓用以來,共接待來自全省各地的黨員幹部6.5萬人次到基地參觀學習,已成爲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黨愛國情懷,爲黨員幹部培根鑄魂、立根固本的紅色教育重要陣地。

創排藝術精品講好紅色故事

2021年8月28日晚,我市原創大型紅色題材音樂劇《兵出渤海灣》在德州大劇院上映。《兵出渤海灣》是由德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德州市歌舞團編排演出的一部大型原創音樂劇,改編自我市著名作家陳璞平的紅色題材長篇紀實文學《西風烈》。該劇再現了英雄們浴血沙場、英勇無畏的事蹟,還原了一段不該被後人忘卻的歷史,告慰那些長眠在西征路上的烈士英靈,共同追憶當年齊魯兒女爲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維護祖國統一和穩定做出的巨大犧牲和無私奉獻。

今年年初,由德州市委黨史研究院、寧津縣渤海軍區教導旅黨性教育基地共同編纂的《圖說渤海鐵軍西征記》正式印刷發行。本書用珍貴的歷史圖片展現了渤海軍區教導旅從建立、戰鬥、屯墾戍邊到就地轉業的發展歷程,爲公衆瞭解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提供了深入淺出的參考,爲德州地方黨史研究補充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頁。

6月26日,德州學院音樂學院大型原創作品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西征組歌《擔當》迎來首演。西征組歌《擔當》將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無畏向前、一路西征的事蹟與當代大學生踊躍參加西部計劃巧妙結合串聯,通過分章表演引導師生“身臨其境”學習紅色文化、領悟紅色精神、感受時代內涵,實現了本土紅色文化與思政課堂的有機融合。

來源:德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