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第一泉”再現月牙美景

新華社蘭州7月13日電題:月牙補水記——“沙漠第一泉”再現月牙美景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夕陽下的月牙泉。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迎來旅遊旺季敦煌月牙泉,與鳴沙山山泉共處,沙水共生”,呈現出“沙漠第一泉”的月牙美景。然而,從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月牙泉湖面水位逐年下降,到九十年代末一度露出湖底,面臨消失的命運。

2011年,國務院批准《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2011-2020)》,“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是規劃的八大工程之一。2018年7月,補水工程完成建設

記者近日實地採訪瞭解到,補水工程運行3年來,月牙泉水位穩步上升,消瘦的月牙形狀日漸豐滿,生態恢復工程效益初顯。

“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危在旦夕:湖底露出水面

位於甘肅敦煌市南約6公里的月牙泉和鳴沙山,與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相映成趣,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珠聯璧合。然而,這一千古名泉如今正面臨困境。

月牙泉水位降低、水面萎縮,規劃用了“危在旦夕”一詞,描述月牙泉面臨的生存危機

月牙泉一角。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月牙泉水位爲何急劇下降?專家指出,敦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1975年黨河水庫建成後,月牙泉上游地下水補給大大減少,造成區域水位大幅下降,致使月牙泉水位也相應下降。

隨着敦煌人口增加、種植面積擴大、地下水大量超採,靠地下水補給的月牙泉直接受到影響。

鳥瞰黨河水庫。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多方營救:從人工注水到地下補水

“月牙泉水位下降,1986年曾採取‘掏泉注水’方法,即深掏月牙泉,挖小泉人工湖,鋪注水管道,通過人工注水方式提高月牙泉的補給量和水位。”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鄧巍說。

掏泉工程實施後,月牙泉最大水深由1.9米增至4.2米,平均水深由0.8米增至3.5米。注水工程完成後,由小泉灣人工湖向月牙泉注水,水面升高了65.2釐米,停止注水觀測31天,泉水面下降了61釐米,基本回落到原來水面。後來,向月牙泉人工輸過幾次水,注入的水和泉水“涇渭分明”,且兩種水色有日漸混濁的趨勢,1992年停止了人工輸水。

“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鄧巍告訴記者,20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月牙泉水不斷減少,敦煌市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治理措施,比如限制在月牙泉上游和周邊地區開採地下水,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改善生態環境。

規劃獲得批准後,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開始實施。

“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是通過修建低壩回灌工程,加大地表水的入滲補給,同時限制月牙泉區域內的地下水開採,擡升月牙泉上游重點地帶的地下水位,緩解周邊地下水位下降趨勢。”鄧巍說,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2016年10月開工,2018年7月完成建設。

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的滲水池。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記者在補水工程的滲水場看到,黨河河牀被中間的隔堤按縱向一分爲二,一側爲洪水河槽,一側爲滲水場,共有12個滲水池。由於時下是農業灌溉的關鍵期,滲水池暫停蓄水,12個滲水池中只有不到一半蓄水。

“滲水場離月牙泉直線距離爲4.5公里至8.25公里,高程差在24米至46米,地下水滲流補給條件較好,最大蓄水量爲98萬立方米,設計年從總乾渠引水量爲1750萬立方米,年蓄水時間爲270天。”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質量安全與運行管理科科長、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項目負責人李世珠說。

通過滲水場長期蓄水,延長月牙泉最佳補給河段行水滲漏時間,還原月牙泉原始地下水補給環境,月牙泉的自我修復能力得到提高。

夕陽下的月牙泉。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效果初顯:月牙泉平均水深已升至1.60米左右

“補水工程運行3年來,月牙泉水位穩步上升,平均水深由原來的1.35米上升到1.60米左右,水面月牙由原來的初三、初四的消瘦形狀,變成了初七、初八的豐滿模樣。”李世珠說。

月牙泉邊、鳴沙山上騎駱駝的遊客。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規劃指出,月牙泉生態保護的關鍵,在於恢復其水位和麪積。規劃確定月牙泉保護目標爲使其逐步恢復到水深2.0米以上,呈月牙形狀,面積12畝左右,滿足自然生態景觀要求。

規劃同時指出,通過灌區節水改造、敦煌市地下水源地置換、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引哈濟黨工程調水等8大主要工程措施,全面提高規劃區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滿足敦煌區域基本生態需求的環境保護目標。

月牙泉是敦煌生態“健康狀況”的晴雨表。李世珠表示,月牙泉恢復補水效果初顯,水位趨於穩定。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月牙泉的生存危機,抓好節水、補水的同時,還需要實施規劃中的調水工程,確保長期穩定發揮補水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