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核污水「氚含量」4年後最濃 核安會強調:影響可忽略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去年至今已排放4次。(資料照/路透社)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去年至今已排放4次,核能安全委員會明將針對「我國周遭海域含氚廢水監控與因應」進行專題報告,核安會強調,目前排放的含氚廢水對臺灣周遭海域無影響,雖預估臺灣海域的氚濃度會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但評估其數值遠低臺灣海域氚環境背景平均值,對臺灣海域的輻射影響已至可忽略程度。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2023年8月24日開始排放含氚廢水,核安會統計,至今已經排放4次,總計排放3萬1145公噸、氚總活度約4.5兆貝克,4月19日起排放第5批,今年將排放共7批次。
核安會表示,2020年起便邀集外交部、海委會、農業部、衛福部、交通部、國科會等相關部會共同組成跨部會因應平臺,建立「涉外事務小組」、「海域監測小組」、「海域計劃小組」、「漁民權益小組」共4個工作小組,透過源頭掌握、擴散預報、強化監測、資訊公開的方式,守護我國海域環境輻射安全與民衆食品安全。
核安會指出,最新預報結果顯示,4批次含氚廢水受黑潮延伸流與北太平洋洋流影響,最遠已橫跨日本福島至臺灣海域5大關注區域中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400公尺至1300公尺的黑潮延伸流東區,對臺灣周遭海域無影響,目前5大關注區海域海水中的氚濃度影響爲綠燈,屬安全,並遠低於背景變動範圍。
核安會預測,日本排放含氚廢水後約1至2年會有第1波微幅氚濃度貢獻影響臺灣海域,最大氚濃度則發生在排放4年後,可是最大濃度約爲每公升百萬分之一貝克,遠低於臺灣海域氚環境背景平均值的每公升0.5貝克,預估對臺灣海域的輻射影響已至可忽略程度。
海水氚的監測則是2020年開始,2021年開始擴大海水監測點,核安會統計,監測點位從2020年的33點,擴充至今到107點,擴充達3倍,能確保、掌握日本含氚廢水排放、中國大陸核電廠排放含氚廢水對我國海域環境輻射安全。
核安會表示,截至今年4月14日,完成我國、離島海域及北太平洋公海海域2445件海水樣本檢測分析,都沒有輻射異常情形;2017年至今累計完成海水、海生物含漁獲物、岸沙含海底泥等各式海域樣本8746件分析,無輻射異常情形。
核安會指出,預計今年6月底前完成增建生物氚檢測實驗室,由1家生物氚檢測實驗室擴增至3家,包含國原院、核安會輻射偵測中心及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生物氚檢測量能從每年500件提升至2000件。
核安會表示,今年下半年將增加400件漁獲物與水產食品氚的取樣分析,未來持續向國科會爭取預算,建立實驗室檢測程序標準化與數位化,盼在2025年起達到每年1000件生物氚檢測。國原院也已公告,提供業者、民衆自行送樣進行食品中氚核種分析,擴大檢測服務需求。
核安會指出,已編列預算髮展魚類碳-14及海藻碘-129核種檢測技術,並拜會國科會監督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取得合作共識,並邀請規畫2027至2030年海域長期監測相關科研計劃,期盼導入海洋中心專業,擴大研發海域輻射監測相關技術、海域取樣範圍與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