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衡》丨家長的心越平靜,孩子越正常

作者/王中平

編輯/翀子 圖片/稿定設計

文章源於書籍《認識平衡》

親子關係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平健康學如何看待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又給出怎樣的建議?一起來看看吧!本期我們來連載本書的第十九章,感興趣本書的其他章節內容,可拉至文章末尾閱讀。另外,【本週五就要開課了,點擊鏈接瞭解更多詳情吧~

怎樣教育子女

家長對孩子望子成龍,天天盼孩子好好學習,或天天打,爲孩子不學習着急,想方法請家教,是不是孩子學習就一定能好呢?不一定。孩子會用不學習或用學習不好來平衡。

有的家長本身對孩子吃東西存了信號,非讓孩子多吃,結果孩子一吃飯就又哭又鬧。小孩吃東西,你越盼着他吃,他越不吃。爲什麼不吃?

你在商店買食物的時候,你的信號就存滿了,孩子就用不吃或者少吃來平衡,因爲你給孩子買東西時的心情太過了。理解心情太過對孩子的反作用,就需要調整心情。家長希望孩子多學多接受知識,這個勁頭過了,也是一樣。

教給孩子知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他擴充容量,哪怕沒知識也能活得輕鬆。不是當了總統就好,就輕鬆,那需要容量。

在教育孩子時,講一些理論,教他理解世界,理解社會。在各種環境下,包括殘酷的環境,教他學會適應,就能夠活得輕鬆,獲得成功。 如果只有知識,沒有容量,經不起挫折,一點點事也能給氣死,總認爲自己那點知識就是真理,固執己見,這就等於被知識淹沒了。

其實孩子遇上挫折,遇上災難,對孩子也是一個增加想開度和擴容的機會。在給孩子治病的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孩子是因爲太聽家長的話,老壓抑自己,最後爆發。跟家長對着幹的孩子,被打一頓無所謂,不往心裡去的,有時反而不容易得病。

自己要強,腦子聰明,又聽家長的話,等家長慾望一來(盼望孩子上大學、出國……),給孩子增加壓力,孩子反而在關鍵時刻就得病,這也是對家長亢奮心理的平衡。

70年代我有個鄰居,家裡經濟很困難,孩子考了100分,回來以後高興地告訴家長,家長說今晚別吃飯了,就吃那100分吧。爲了省電,早早關燈,不讓孩子學習,孩子每天晚上到路燈底下去看書。家長很坦然,並沒有爲孩子學好激動,同時也把孩子自己因學習好而高興的勁壓了下來,這個孩子後來考上了清華大學。

孩子學習好,家長高興、激動,是在所難免的,但過分的歡喜則是“喜傷心”。其實你的孩子不好好學習,原因之一就是爲了平衡你的亢奮心,是你的需要,讓你少得很多病,這一面你知道嗎?

小孩用他的定力,使家裡少出災,潛移默化地在維持着家庭的平衡。孩子學習得平靜,你這裡也平靜,起的是正作用。你對孩子學習好有慾望,孩子真有了知識,倒黴的程度比沒知識可能還要大。在學校無論學習多好,走向社會也會活得很累。

如果家長把自己的勁頭卸下來,孩子反倒容易學進去。孩子學不進去,不是不想學,拿起書來腦子就大,那種感覺特別強烈,就是家長那勁頭的反作用力。

家長心越靜越平,孩子那兒越正常。孩子考得好,告訴你,你一激動,等於給他製造了一個反作用力。有家長問“我孩子爲什麼小學學得那樣好,現在學習不好了?”孩子學習好,你心裡免不了激動高興,這個亢奮心情就會導致孩子學習不好來平衡。

拼搏不等於亢奮

有本書叫《狀元與乞丐》,講了兩個孩子的故事。有人給兩個孩子算命,說一個是狀元命,一個是乞丐命。家長從小特別喜歡、特別照顧狀元命的孩子,從小把他當狀元一樣伺候他,這個孩子什麼也不幹,也不愛學習。而那個乞丐命的孩子,從小愛勞動又刻苦學習,拼搏奮鬥。

最後乞丐命的孩子考中狀元了,而那狀元命的孩子變成了乞丐。因爲他狀元的使命已經完成了,過後該當乞丐了。你存完了信號不就是乞丐的命嗎?那個原來是乞丐命的孩子,吃苦奮鬥是消信號的過程,信號消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狀元命就出來了。

有人問拼搏等不等於亢奮,還是拿孩子的事來說。我叫孩子好好學習,本身亢奮嗎?但你爲孩子的學習存在着急的心理,即使想得不重,對孩子的學習也有影響。怕孩子學習不好,你提着心想,湊合得60分就行,結果連60分也不一定得不了。

孩子能不能得一百分呢?能得。叫孩子努力學習,這本身不算是亢奮。亢奮是一種狀態,同盼望的事情大小無關。用平靜的心,去平靜地奮鬥,這就是掌握一個度的問題。有時好心和強加很難區分,這一點在家長對孩子的問題上體現較多。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多是強加的,當孩子與家長對立時,家長氣得再也不管孩子了,現象上可能什麼都沒管,但心裡可能有很多東西在較勁,仍然是在強加,這時就變成反作用了。

家長對孩子不管不正常,不過家長管孩子只應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而不是強加給孩子什麼,你強加的勁大了,就算你指的路對,孩子也聽不進去,反而產生牴觸心理。

物以稀爲貴。舉例來說,過去那年代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技術工人多;現在老一代技工都退休了,而現在的年輕人學車、鉗技術的人又少,都去學高科技,技術工人反倒珍貴。考不上大學,學一個技術工種也很好。

你看孩子是什麼材料,就向那方面培養,別跟孩子較勁。家長非要把門框當房樑,把門框也弄壞了,你還達不到目的。但人要能正視這種現實,特別不容易,人累就累在定位與實際不符合。

家長在某一點上要求越嚴格,孩子叛逆心越強。你給孩子定的目標越大,結果越使你傷心。你坦然地爲他付出,得不到還坦然,能保持這種狀態,相反孩子容易達到目標。如果你想開了,對孩子是解脫,對你的身體也有好處。

版權聲明:原創文章由作者授權轉載於若道平臺,歡迎轉發,反對抄襲。

觀看更多心平健康學公開課內容

關於更多心平健康學經過實踐而發生轉化改變的故事,你可以點擊這些鏈接瞭解: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與心平健康學理論相關的文章,下列文章供你選擇:

心平健康學內部學習資料《認識平衡》連載如下(未完):

第五章上:

第五章下: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章(下):

第十一章(下):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下):

第十四章(上):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心平健康學:身心平衡的療愈實踐

從小到大,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我們必然經歷各種各樣讓我們內心不能平靜的事情,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經歷了各種情緒起伏,並在各種固有的、自知或不自知的情緒模式和偏頗的信念模式中。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些內在因素都會導致我們的身心失衡,最終反映在我們的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中。而現代西方的身心健康研究也證明了我們祖先的智慧。身體,就是我們心靈的顯示器。身體的疾病,不僅是因爲內心的失衡而產生,也可以通過內心的調整而治癒。

而心平健康學正是建立在中醫的“內因致病”爲理論基礎,通過特定的方法,找到內因,調整內因以達到治癒疾病、身心的平衡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我療愈、療愈他人的方法。

對心平健康學課程感興趣?

點擊下圖查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