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報告: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增長13%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7月25日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測算稱,截至2019年底,用來度量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際使用程度的綜合指標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達到3.03,同比增長13.2%,在世界經濟貿易結構變遷和國際貨幣格局調整中保持定力。
“十年前,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幾乎完全空白,RII只有0.02。目前,人民幣位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也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融資的主要計價貨幣和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報告稱,“同時,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較過往穩步上升態勢呈現出更多波動、更大調整。”
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有四大驅動力:
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後盾;
跨境及國際使用政策與基礎設施完善優化,爲人民幣國際化減除障礙;
報告稱,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但總體增速放緩,面臨一些外部挑戰與內源缺陷:
一是外部環境更加嚴峻。
2019年,國際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擡頭,貿易摩擦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貿易增速低於經濟增長,直接投資連續四年萎縮,中國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緊張多變。美國頻繁打壓中國,對人民幣匯率及使用造成較大幹擾。
2019年,人民幣匯率、市場情緒對中美貿易摩擦極爲敏感,全年匯率波動率維持在4.44%左右,高於上年平均水平。8至9月初,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美國財政部宣佈中國爲匯率操縱國,人民幣匯率衝破7.18水平,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一度從第五位回落至第六位。
二是國際貨幣競爭更加激烈。
主要貨幣憑藉低利率乃至負利率,鞏固全球流動性供給壟斷地位。2019年,隨着美聯儲三次降息,美元流動性供給(債券+信貸)增速由一季度的3.7%重回5.7%水平;歐元在負利率下成爲全球負債的首選貨幣,流動性供給增速保持在9%左右。相較而言,人民幣海外流動性供給增長較慢,甚至出現萎縮,受到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的份額擠壓。
此外,由於網絡外部性,國際主體對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存在較強的路徑依賴,短期內難以突破。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越大,國際金融市場越動盪,美元的壟斷地位愈加鞏固。未來,如何突破美元等主要貨幣的使用慣性,建立人民幣的網絡效應,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全球金融資源調配能力,成爲人民幣國際化深化發展的關鍵,
三是離岸人民幣市場有待深化發展。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由貿易結算爲主轉向貿易、金融雙輪驅動,但國際循環路徑仍不夠順暢。通過貿易與直接投資流出的人民幣並未沉澱、轉化,而大量兌換爲美元等主要貨幣使用,境外人民幣缺乏保值增值渠道。離岸市場本可以爲全球人民幣使用提供資金池與投融資平臺。
然而,2015年以來離岸人民幣市場陷入低迷。截至2019年末,香港地區人民幣存款規模6322.07億元,較2015年初減少了35.6%,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等市場也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致使境外人民幣“乾涸”。總體來看,人民幣國際循環路徑不健全,離岸市場有待重啓和深化發展。
四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通過RII變化可以發現,金融交易驅動力強勁但波動大、潛在風險高。在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加速金融業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加強金融風險防範與化解。在人民幣國際使用中,真實交易與投機動機並存,在岸與離岸市場共振,價格直接影響各類主體幣種選擇、資金流向,恐慌情緒或將時而出現,這就要求我國具備與之匹配的風險評估與處置能力、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以及與國際接軌的預期引導能力。未來,健全金融治理體系、切實發揮宏觀審慎管理作用,是人民幣國際化乃至中國金融開放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