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青年養老院,更要多建青年加油站

勞利

早上起牀先去吧檯喝杯咖啡,在小院來套八段錦後上山“禪坐”,下午再去捕魚或種地……近段時間,“青年養老院”這一新興體驗在多個城市走紅。雖掛着養老院的名頭,但這些位於城郊或農村的所謂“青年養老院”裡,並沒有護理員或是醫療器械,而更像一個體驗鄉間生活的休閒場所。不少咖啡店、民宿都以此爲標籤,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體驗,引發了廣泛社會關注,同時也招致了些許爭議。

比如,有人認爲,“青年”與“養老”的搭配本身就有點“遁世躺平”的意味,純屬營銷噱頭不值得提倡。但也有人提出,青年養老院本質上是一種情緒經濟,是“搭子文化”的升級版。今天的年輕人“壓力山大”,有這樣一個“喘口氣”的地方,有助於釋放他們在工作、生活、家庭、情感方面遇到的壓力。也有人從營銷視角出發,認爲青年養老院豐富了傳統民宿業態,拓寬了民宿產品的邊際,但如果沒有旅遊爲支撐,怕只會曇花一現。透過衆說紛紜不難發現,對這一新興概念,大家普遍抱有多元包容的看法。青年養老院本身作爲某種現象而引發的討論,其實也是一個審視和了解當前廣大青年工作和生活狀態以及觀念想法的窗口。

據報道,青年養老院的住客大多是來自一些大城市的80後、90後甚至00後上班族。在心情低落時,“脫離現在的生活環境,去感受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認識完全不同的人,可以不用想那麼多,完全地放鬆身心”。這代表了許多入住其中的年輕人的想法,也反映出不少年輕人在諸多現實壓力面前尋求身心和諧的渴望。網絡熱議青年養老院,既是對這種渴望的感同身受,從另一個層面說明,爲年輕人提供更多短暫休整後精神飽滿再出發的“充電樁”“加油站”,正愈發成爲某種剛需。

近年來,90後、00後作爲新生代青年羣體逐漸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爲“網絡原住民的一代”,他們成長於全球化、數字化背景下,在社會過渡期延長的同時,面臨老齡化社會、新興科技革命等複雜的社會變遷壓力,這些壓力涵蓋了社會、家庭、個人等多個層面。從教育競爭到職業壓力,從社會期望到身份認同,這些因素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個複雜的壓力網絡,不僅影響着年輕人的生活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社會觀念。緩解青年羣體面臨的焦慮與矛盾,不僅需要針對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拿出更多務實舉措,也需要從心理調試方面拿出更新的辦法。在此背景下,青年養老院作爲某種社會自發創造出來的經營業態,其出現其實也拋出了一個更加值得關注的社會課題。

因此,我們在熱議青年養老院現象的同時,還應當依據新生代青年羣體的社會心理特點,多謀劃幫助他們從容應對壓力、有效緩解焦慮的各種辦法。當年輕人困惑時,要多幫他們釋疑;當年輕人緊張時,要多爲他們寬心;當年輕人沮喪時,要多給他們打氣。奮鬥之路上,年輕人需要更多鼓掌加油聲,攻堅克難的無懼無畏中,年輕人需要更多溫暖的“加油站”。

不讓年輕人遇到挫折時喪失對未來的希望,不讓滿腔火熱的激情在山重水複時黯然消散,不僅需要青年養老院式的人生“充電樁”,也需要持續提供情緒價值的“青年加油站”。爲此,我們一方面要利用大數據分析青年羣體的網絡表達,解讀其背後的核心需求,優化政策決策,提升政策的普惠性,確保政策更加精準有效;另一方面,要提供更貼近青年需求的心理健康支持,幫助他們沉着應對現實壓力,積極疏導心理阻滯,不斷提升生活質量與幸福感。

這,或許正是青年養老院帶給我們的積極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