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正名公投主宰選手命運? 唯有上場才能展現臺灣價值
▲2018雅加達亞運,亞運開幕式,中華隊進場,掌旗官郭婞淳。(圖/記者李毓康攝)
筆者:柱子(土生土長的體育人/體保生)曾任職運動媒體,現爲體育行政從業人員
隨着近日選舉日子逼近,許多政治議題也被吵得沸沸揚揚,但迴歸臺灣體壇近日最大新聞,莫過於是2020年東京奧運正名運動的發起,也在近日社會引起各界的討論,有趣的是,在臺灣體育界卻引起很大的反彈.幾乎一面倒反對正名運動的公投案.這個現象頗耐人尋味。
試想,爲何臺灣體壇教練、選手,甚至是嫺熟國際體育事務的先進,對正名運動都如此反感?難道他們不愛臺灣、不想弘揚臺灣體育?筆者試從另一角度詮釋,事實上,這些臺灣體壇的「第一線英雄」,比我們任何人更熱愛臺灣、更熱愛臺灣體育運動,因爲他們知道如何務實的幫助臺灣體壇有長足性的發展!
▲亞運跆拳道女子53公斤級,中華隊蘇柏亞勇奪金牌。(圖/中華奧會提供)
先回歸本質,《洛桑協議》本質確實確保臺灣參與國際賽會的基本權利,許多人覺得以「中華臺北」形成的奧會模式,是矮化臺灣體壇的國際地位,但卻沒有更進一步探討事件由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下稱I.O.C〉針對當時臺灣議題的處理上,也不是沒有爲臺灣讓步,在1980年I.O.C舉辦的82屆大會時,特地修改奧林匹克憲章,將原有的「國歌」、「國旗」,改爲「會歌」、「會旗」,巧妙的將「國籍」轉化成「會籍」,爲的就是不讓國家主權議題浮上臺面,影響選手出賽權,筆者認爲這是I.O.C爲臺灣做出的極大讓步,也取得一個絕佳平衡,所形成的國際共識。
在前述的時空背景下,如何在確保「能出賽」的限度下,而展現臺灣價值.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畢竟違反協議內容,臺灣將被撤銷會籍資格;試想.臺灣在1970至1980年代,無法參加亞運、奧運、國際單項總會舉辦之賽事,那無疑是臺灣體壇發展最艱困的時期,因爲許多沒有職業賽事的運動項目,這些項的選手,最大目標就是參加國際競賽的殿堂.當你剝奪這些選手的夢想、目標,請問誰還願意付諸在推展競技運動上?這些選手、教練該往哪裡去?誰給這些選手、教練交代?
▲亞運龍舟奪500公尺金牌。(圖/中華奧會提供)
選手不能參賽、不能挑戰亞奧運殿堂,我們頂多是替選手憤怒、不捨,但對那些選手當事人呢?他們辛苦的大半輩子就被毀了,也許他們沒有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也許他比誰都還要愛臺灣,但主宰他們未來命運的,卻不是他們自己,爲了跟國際上大喊證明:「我們叫臺灣」,卻可能因此賠上選手最重要的基本權,我們真的可以就這樣決定選手重要的未來嗎?更可怕的,這聲「臺灣」,很有可能只有我們自己叫,因爲我們連上場機會都沒有,我們就是求救無門、到處放話說:「不行,這不公平」!
如果哪天,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可以說服I.O.C中200多個會員國,取得他們每一位認同「我們就叫臺灣」,筆者相信這個人,絕對是我們的大英雄,但如果失敗了,誰對這些喪失人生目標、夢想的選手與教練交代?並非愛看球賽、並非爲運動明星吶喊,就是關心體育;並非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熱愛國家,真正爲臺灣體育付諸關心的話,是否要思考臺灣在國際體育的長遠性發展?
▲亞運女壘中華隊擊敗中國,闖進金牌戰 。(圖/中華奧會提供)
回過頭來,可以思考爲何臺灣體壇教練、選手,甚至是體育從業人士與學者,一面倒的對正名運動排斥?有誰比他們更瞭解體育?有誰比他們涉入更深?有誰影響權益比他們更大?筆者敢斷定:「沒有!」因爲他們是以更務實的態度,幫助臺灣競技體育的發展,因爲「唯有上場,纔有機會展現臺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