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少年用體育運動促進心理健康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近年來,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羣體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體育運動不僅能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健康,也和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爲什麼體育運動能調節心理狀態?體育運動怎樣影響情緒?不同運動類型會有哪些區別?記者採訪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殷莉。

殷莉介紹,科學研究表明,身體運動可以刺激青少年的肌肉狀態和大腦,激活情緒,最終在人的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中構建良性循環。

參加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積極促進作用。運動不僅能夠激發和促進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反應速度等,還能促使身體釋放多巴胺等神經遞質,提升情緒狀態,進而對心理產生積極影響。運動中,腎上腺素分泌量會持續增加,這對於緩解抑鬱情緒也有幫助。

青少年開展體育運動,有助於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與責任心。通過體育運動,孩子們能夠學會面對困難,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他們的意志力、抗壓能力是很好的鍛鍊。

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也很重要,不同運動類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同。

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心境和情緒,力量訓練可以增強自信心。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是可以改善人們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鍛鍊,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可以有效提升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足球、籃球、排球等團體運動,可以幫助青少年獲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和情感聯繫。競爭激烈的對抗性運動項目,則能增強青少年的應變水平和抗壓能力。

面對不同負面情緒,體育運動的調節作用也會不同。焦慮不安時,可以選擇瑜伽、游泳等抗壓運動,讓肌肉放鬆,有助於平靜神經系統;憤怒焦躁時,可以選擇消耗性強、節奏稍快的體育鍛煉,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等;抑鬱悲觀時,參加集體性的體育項目、跑步等有氧運動,可以較好緩解青少年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過多的鍛鍊並不總是更好,要把握好體育運動的頻率和時間。青少年每週鍛鍊三到五次,每次鍛鍊時間45分鐘左右較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