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林火頻傳 專家:國內燃料管理亟待加強
根據統計,臺灣的森林火災高達97%源於人爲因素,且極端氣候讓林火頻度及損害程度日趨嚴重,防災重點已由事後滅火轉化爲事前預防。專家指出,極端氣候下林火日益嚴重,但臺灣在燃料管理的概念與技術仍相當不足,若要減緩氣候變遷下的森林損失,燃料管理勢在必行。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理事長邱祁榮表示,引發森林野火的「三角」包含燃料、氧氣與熱源,這些都和極端氣候息息相關,而且野火帶來的大量碳排又加劇氣候變遷,可以說是惡性循環。就臺灣來說,臺灣的林火多屬人爲所致,例如燒墾、遊憩用火不慎引起火災等,然而林火發生原因重在預防,燃料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邱祁榮解釋,燃料主要分爲輕型(例如干草等)和重型(如枝條、樹幹等)兩種,以前者爲例,步道兩側易燃的乾草等要預防性清除,美國等國家就是透過「以火防火」將乾燥的雜草燒掉,也就是做出隔離帶,預防性的把林火所需的燃料先消耗掉。
邱祁榮說,隨着極端氣候的加劇,森林野火只會加頻繁,政府部門除了各種承諾與倡議,更應強化森林保護的應對方案,燃料管理是技術,可惜臺灣這樣的概念仍需加強。
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人類生活與經濟行爲擴展太快,以至於大量森林遭到侵佔,一旦發生林火,擴展到森林邊緣的社區就會受到第一波衝擊,「人類面對暖化只能被動因應,但我們可以和森林保持安全距離,火源問題也必須降低」。
汪中和說,暖化帶來的高溫和乾旱讓林木的生長受到抑制,根據外國研究指出,高溫缺水下植物會進行「光呼吸作用」,也就是大量消耗氧氣並排放二氧化碳,不只抵銷了光合作用的固碳效果,反而還加劇了全球暖化。「我們正在越過全球平均升溫攝氏1.5度的門檻,一旦越過,溫度和乾旱的衝擊將會成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