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變局》多極世界來臨 臺灣的風險與挑戰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

現今影響全球經貿的關鍵就是地緣政治 ,而美國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而全球地緣政治的核心是圍繞着半導體產業,以前石油是武器,現在半導體是武器,而半導體跟很多產業都息息相關,所以地緣政治是牽涉到我們每一個人 ,而臺灣是全球高階晶片主要的生產地,美國視半導體爲美國利益的核心,利用半導體箝制中國,也推動本土製造,要把半導體制造搬回美國。

因此,過去的全球化現在面臨一個拐點,大家都在反全球化、去全球化,也導致國際貿易及供應鏈更加碎片化,臺積電張忠謀創辦人說:全球化已死。未來全球製造業將無法有效資源配置,生產效率大減,國家安全比降低成本重要。

過去20年來,有六次重要典範轉移,911事件讓恐怖主義擡頭,世界不再安全;金融海嘯,2008年衍生性金融商品導致的風暴,改變金融業;AlphaGo打敗韓國南韓棋王,第一次的AI崛起;2018年中美貿易大戰,美中進入敵對狀態;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加速帶來很多挑戰,是過去沒有的問題。

現在最重要的典範轉移,就是ChatGPT,第二次的AI,未來可能取代google,會淘汰很多工作,企業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些典範的移轉,讓企業必須不斷調整經營的中心,否則不足以應付外在的挑戰。

中國的崛起,美中對抗,世界從G20進入一個G2的格局,但是真的是G2嗎?金磚國家,剛剛結束喀山會議,金磚原來是五國,現在九國,變成一個大金磚; 俄烏戰爭爆發,影響了歐洲的經濟,也改變了歐洲的格局;以哈戰爭引爆中東危機,讓美國把注意力從烏克蘭轉向中東,國際上不同的國家或區域,紛紛搶自己的獨立性與發言權。

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島礁主權爭議再度升溫,現任菲律賓總統走親美路線,美國與中國在這裡有明顯的角力;越南採竹子外交,美中都極力拉攏,美越關係提升到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昔日宿敵成爲戰略伙伴;我們也看到了柬埔寨與中國合作,開發德崇扶南運河,未來可以減少對越南港口的依賴,是中國一帶一路的一部分,也都是在地緣政治下的美中對抗。

剛當選日本首相的石破茂提倡「亞洲北約」,過去日本積極加入日美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石破茂應該會結合已有的外交和安全協議,持續強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所以你可以說歐洲也是一個極,中東也是,還有很多其他的國家、區域聯盟都也在崛起, 這是一個多極的世界,這樣的全球多極格局是政府及企業要積極去面對的課題。

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已經經歷了一次非「戰爭」所帶來的斷鏈風險。現在有更多的事件正在繼續挑戰全球供應鏈,首先最近美東港口工人罷工,雖然只有三天,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美國蘇利文提出「新華盛頓共識」則改寫供應鏈的規則,以前的華盛頓共識是全球化,但新華盛頓共識,是去全球化、政府幹預,強調政府角色與國家安全,而不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更進一步透過財政補貼引導產業政策,吸引製造業迴流美國,減少對中國依賴。所以,新的供應鏈規則會導致全球經濟趨向陣營化,進一步加劇地緣政治的衝突。

這是科技的霸權的時代,美國推動全球科技的民族主義,視半導體爲美國利益,一定要圍堵中國,甚至打倒中國。美國完全是科技霸權國家,他可以叫臺積電把客戶資料交出來、要求荷蘭ASML設備不準銷售給中國,我們就看到全球供應鏈開始重組,從斷鏈、多鏈,發展到短鏈,透過手機就要完成交易,最後是因應氣候變遷的的綠鏈。

未來在這種情況之下,企業一定要有雙平臺,中美供應鏈已經發展成脫鉤趨勢,製造業開始向進東南亞及美國附近移動,臺商要建立不同的平臺,必須到海外複製臺灣經驗,利用跨國併購切入新技術、新市場、新客戶。

保護主義下的新的供應鏈生產型態,不但要分散體系、系統整合,要軟硬結合、要跨界,還要兼顧綠色韌性、結合AI智慧加值,這是臺灣企業新挑戰。以前大家講中國加一、臺灣加一,現在叫做Asia X Greater China 就是亞洲不要中國、不要臺灣,中臺以外的這個地方,包括:日本、東南亞及印度。

美國主導的供應鏈重組下,爲什麼這幾年在特定產業中國會那麼強大?因爲未來是生態系與生態系的競爭 ,建立生態系需要跨產業、跨學界、跨部會整合,美國、臺灣都沒有辦法跟上, 因爲整合需要各個單位去協調,中國是一個專制體制國家,能夠很快做很多的決定,民主國家沒有辦法在很短時間內達成。

中國大陸在習近平大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後,在很多的地方都建立完整生態系,包括:電動車、太陽能、風電、智慧手機、鋰電池....等,競爭力都是領先全球。目前中國經濟雖然呈現停滯,過去的高成長可能看不到,但是積極發展的新三樣很強,電動車滲透率超過50%。全世界重要的汽車公司,美國通用、德國雙B 、日本汽車公司,每一家的財報都慘不忍睹,就是因爲中國汽車業太強了,老牌汽車公司難以招架。

東協在美中對峙後變得更重要,越南是東南亞供應鏈很重要的樞紐,中國供應鏈一部分就是移往越南;臺灣政府最近很重視菲律賓,菲律賓很積極吸引臺商過去投資,印度曾經吸引像鴻海這樣的高科技公司過去設廠,但最近蘋果希望鴻海回到鄭州去,爲什麼?因爲印度的效率太差,沒法跟中國比。

友岸外包及近岸外包的推動下,墨西哥變成美國很重要的夥伴,中國企業也跑到墨西哥去,美國說洗產地無法避開關稅,總之,墨西哥、越南,甚至泰國在全球供應鏈,逐漸取代中國,成爲美國重要貿易伙伴。

過去臺灣大家講避戰,賴政府上臺後,常講備戰、應戰,甚至引戰。電視劇《零日攻擊》也是傳遞這樣的訊息, 這樣的戰爭態度是否合適?對臺灣的好嗎?經濟層面,臺灣有五缺,政府把核電停掉註定要缺電,再生能源開發也不順利,否則經濟部長就不會提到菲律賓去種電。臺積電積極佈局日本,這對臺灣是件好事嗎 ?日本一直想要把所有臺灣在半導體的這個功力吸過去。

除了核能問題, 少子化及超高齡社會是很大的問題,長期臺灣需要引進外國人才。現在臺灣的傳產不振,服務業也一塌糊塗,只有電子業還不錯,半導體、AI一支獨秀,觀光產業原來喊1000萬人,現在只有750萬人,因爲到日本去,比來臺灣便宜又好玩。

既有產業面臨很多、很大的挑戰,未來要怎麼佈局?經濟部長提出境外關內,構想是講得很好,在海外,臺商經常是孤兒,在沒有外交關係的地方,境外怎麼成爲關內?在別人的土地上要設立工業區,就要用供應鏈的概念,臺灣一些有潛力的產業 ,若能與當地有影響力的產業合作,或許有機會。若能突破,我相信企業自己一定會去做,當然政府能有所協助不是壞事。

臺商未來發展幾個趨勢,第一個,積極進行海外的併購,帶動成長,但人才與管理是挑戰,第二個整個供應鏈重組,美中加速脫鉤,但不能只依賴美國,全球南方及東南亞很重要,透過合資或合作來組件供應鏈;第三個就是再全球化;第四軟硬整合,AI會帶動軟體,整合才能創造價值;第五建立第二、第三成長曲線,市場分工會變細,要重新分工;第六,訓練人才,企業要重新的學習,引進國際人才,特別是整合型、領袖型人才;第七,AI要賦能,企業要從代工轉型成解決方案提供;第八低碳的轉型,臺灣能源政策錯誤,CBAM即將上路,某些產業的供應鏈可能面臨外移或消失。

我自己是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的創會理事長,臺灣的企業未來要積極的走出去併購,掌握跨領域、跨地域的機會,走到你原本產業以外;再來跨世代,就走到AI裡面的這個世代,臺灣是AI中心,基礎建設有利基,但未來應朝不同的應用面發展,如: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把成功模式往海外輸出。臺商要延伸自己的價值鏈,建議要切割一個海外平臺,在臺灣以外再複製一個平臺 ,新加坡是很好的選擇, 新加坡在地緣政治下,相對比較中立,有好的國際執行的團隊,臺灣沒有這樣子的人。

企業經營四個緯度,高度、深度、廣度、速度,臺灣只有深度做得很好,高度看得不夠高,廣度不夠國際化,速度比不上中國大陸。陸企在全世界一直被美國圍堵,去東南亞、去墨西哥都會被刁難,陸企就一直換、一直跑,臺商在海外很難跟這樣的陸企去競爭。最後強調,AI會徹底的改變未來,中小企業要怎麼樣去改變? 跟對的夥伴合作就很重要,過去第一輩的企業家已經老了,二代接班不一定能夠像父輩那麼的順利, 未來透過策略聯盟形成生態系,或許帶來新的突破。

Q:現在ESG是顯學,但過去250年來污染地球的是誰?歐美國家把製造業移轉到開發中國家,造成污染,現在要對他們實施碳稅,這是新式帝國主義,我們該如何因應?

黃齊元:現在歐洲供應鏈正面臨衰退,但CBAM是歐盟制定的,他變成一個規則制定者,未來中國大陸會提出它的CCER,美國也在訂,美國是老大,會影響到將來的供應鏈遊戲規則,它的規定要注意,碳排管理會影響整個供應鏈。

中國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綠能生產地,它的成本是最低。不管是電動車、綠能、風電...,他都走在前面。地緣政治上全球是跟中國大陸競爭,但在淨零碳排要謝謝中國,綠能對排碳是有正貢獻的。

未來,臺灣企業在要努力推動減排,若不改善,會開始掉單,或者被迫退出市場。即使將供應鏈外移,也逃不掉,要看最終產品賣到哪裡?若被視爲碳泄漏,還是會課碳稅。

Q:川普已當選,「美國再次偉大」,對臺灣的警示與提醒?

黃齊元:臺灣的未來並非自己所能掌握,命運主要決定在中美兩大國手裡。未來談判的重點,在於臺灣要「放棄」什麼?臺灣應從交易以及籌碼的角度,認真思考未來情境。臺灣希望維持現狀,若在談判時什麼都不放棄,是不現實的;期待美國爲臺出兵與中國作戰,那是夢想。川普的態度很明白,美國不會出兵保衛臺灣,頂多經濟制裁中國大陸。川普希望全世界的戰火都能透過調停結束,這樣他纔可以全力衝刺經濟,讓美國再次偉大。

注:本研討會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