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研發推動能源結構調整,以綠爲底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要求,就要求市場主體在其中充分發揮作用,提高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爲綠色發展注入活力與動力。

近日,走進上海電氣集團旗下企業,實地探訪這個有着120多年曆史的“中國動力工業的搖籃”在產業綠色化低碳轉型方面做出的革新。據瞭解,上海電氣集團積極響應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和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號召,一直以來在發展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向着綠色低碳的方向不斷邁進。

積極推進新能源探索,以清潔能源帶動產業革新

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展的要求。在上海鍋爐廠,看到了包括氫能、光熱發電、綠色甲醇和生物質能等在內的清潔能源利用技術研發示範中心。

在氫能的開發使用方面,依託在高端能源裝備製造、系統集成方面具有的雄厚技術實力和製造能力,上海電氣建立投用了國內首個應用於工業園區的源網荷儲氫項目,實現了“綠氫制-儲-用”一體化的綜合示範。同時,上海電氣具備關鍵材料及核心部件的試驗測試能力,並可實現制氫產品的中試驗證、全尺寸工藝驗證和大標方電解槽全功率測試能力,其中鹼性電解水制氫測試能力最大可達2000Nm ³/h,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測試能力最大可達300Nm ³/h。

生物質利用技術開發方面,上海電氣可根據生物質特性、蒸汽容量及用戶需求,提供不同技術路線的生物質能利用解決方案。同時可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提供關鍵設備供貨、核心技術諮詢和系統集成。

“甲醇的熱值較大,同時作爲液態燃料也有儲存與運輸方面的優勢,可以在很多能源消耗場景中發揮作用。”上海鍋爐廠工作人員在介紹綠色甲醇相關項目時解釋道。

據工作人員講解,甲醇作爲低碳能源,在代替船舶和汽車燃料方面被寄予厚望。在汽車領域,甲醇已經可以作爲不與傳統燃料摻燒的單一燃料使用;在航運領域,全球甲醇雙燃料船舶在建訂單超過兩百艘,並且數量在持續提升,綠色甲醇有望在中長期成爲主要航運燃料之一。

能源作爲工業之基,對於工業項目的正常運作與環境影響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上海電氣在新能源的開發上持續發力,有助於推動工業低碳化改造,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根植科技發展基底,以技術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是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上海電氣充分重視技術研發在推動產業低碳化改造與綠色化發展之中的作用,通過核心設備研發與系統成套,爲行業提供完善的新型工業配套設施。

上海鍋爐廠於2010年啓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的技術機理研究,並牽手國內頂級科研院所大力推進二氧化碳的原料化技術開發,爲發展綠色能源夯實技術基礎。目前,其技術已運用於多個商業化CCUS工程,領域包括燃煤發電、水泥建材、化工石化、以及綜合性化工園區動力中心等。

同時,該技術研發與上海電氣風電、光伏、氫能等衆多綠色能源研究協同推進,爲今後新能源大基地項目實現大規模二氧化碳捕集後的原料化使用提供重要技術保障。

在氫能的技術創新方面,上海氫器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Z系列”鹼性電解槽產品,引入了顛覆性的技術改革,電流密度突破10000A/m ²,並引領電解制氫電耗首次進入3.0時代,標誌着中國自主研發的鹼性電解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產品已順利完成性能及穩定性測試,並獲得德國萊茵TÜV官方認證。

除了新能源的配套設施研發,上海電氣在傳統燃料節能減排改造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據瞭解,上海電氣自主研發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能夠將傳統火電每千瓦時發電的煤耗值降低至248.86克,極大地提高了能源的發電效率。同時也提出先進發電技術的創新突破、煤炭摻燒綠色燃料的過程降碳與碳捕集的後端降碳是推動煤電低碳化改造的重要路徑。

着眼產業全流程低碳改造,構建生態友好產業鏈

上海電氣同時也致力於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促進各個環節的綠色發展,實現與自然、社會各個方面的良性互動,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瞭解,上海電氣已經自主研發了電解水制儲氫技術、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生物質氣化技術、綠色甲醇合成技術,正在研發低壓法綠氨合成技術、綠色航煤合成技術,並且逐步建成Power to X試驗示範基地。正在建設的“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範項目”,將形成從可再生電力到綠色燃料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這個項目利用風能發電,然後通過我們研發的電解水制氫、生物質氣化等技術,合成生產出綠色甲醇,實現了各個環節能源高效利用。”工作人員講解了該項目運作的基本流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整體情況,以及綠色甲醇項目建成投產後即將產生的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上海電氣致力於提升工業效能,降低全行業碳排放,將綠色可持續理念貫穿於企業的發展和經營活動中。未來,上海電氣將繼續聚焦綠色低碳和數字化轉型方向,佈局新賽道、擴大新動能,爭做實現“雙碳”目標的排頭兵,賦能能源行業與工業行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