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徵信獲批 個人徵信市場有望走向充分競爭

本報記者 鄭瑜 報道

國內個人徵信市場迎來再擴容。

11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許可信息公示表》顯示,錢塘徵信有限公司獲得個人徵信業務許可,有效期至2027年11月8日,營業場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錢江浙商創投中心1號樓701室。

這意味着,錢塘徵信有限公司(籌)(以下簡稱“錢塘徵信”)成爲繼百行徵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行徵信”)、樸道徵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樸道徵信”)後,第三家持牌的個人徵信機構。

錢塘徵信有關負責人表示,錢塘徵信設立後,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徵信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開展個人徵信業務,認真執行金融監管各項要求,踐行“徵信爲民”的發展理念,保護好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創新發展,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增徵信機構,保障了市場的充分競爭和健康發展,金融機構可獲得更多的議價空間。

六年三家

錢塘徵信從申請到批覆經歷了3年。2021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受理了錢塘徵信的籌建申請。

按照2021年披露的《關於錢塘徵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的公示》,錢塘徵信的註冊資本爲10億元,股東共有6家,其中,浙江省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列第一個股東,均持股35%,傳化集團有限公司持股7%,杭州市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6.5%,浙江電子口岸有限公司持股6.5%,杭州溪樹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10%。

本次獲批的董監高人員名單與此前披露的擬任清單有所調整,擬任人員名單從11人減少至10人。按人民銀行最新披露的消息,錢塘徵信有限公司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包括:陳隆、李臻、陳鑫春、聶正軍、陳亮、章靖忠、郭田勇、周升學、趙磊、程芝娟共10人。

對比來看,3年前錢塘徵信的擬任總裁和股東董事董佔斌,股東董事餘泉、獨立董事胡少先、財務負責人孔令仁均不在本次披露名單內。與此同時,本次擬任董監高人員名單新增李臻、聶正軍、陳亮。

首個市場化的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2018年獲批,由中國互金協會和8家徵信公司成立。2020年年底,由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京東數科和小米等5家公司發起的樸道徵信獲批,成爲第二家個人徵信機構。

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認爲,第三塊個人徵信牌照的下發,首先,是央行在完善徵信市場供給的表現,個人徵信市場空間廣闊,需要更多的服務提供方來滿足市場需求;其次央行也要考慮個人徵信牌照涉及個人隱私保護、數據合規、監管需求等諸多因素,特別是近年來相關立法也在增加,所以監管對於牌照的下發審批比較謹慎。

王蓬博認爲,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徵信信息建設一直堅持“政府+市場”雙輪驅動,錢塘徵信股東結構多元,能夠在信息安全、數據、場景及技術方面形成優勢並互補,有利於行業形成良性競爭和長遠發展,提振市場信心。

有利於充分競爭

記者從金融機構人士瞭解到,目前從銀行角度而言,把跟金融有關的數據分爲三類。

第一類是基於現有存量客戶,使用的數據,一般大規模的銀行會把這些數據打上很多標籤(以下簡稱“打標”),把數據的基本情況、用款需求、以往發生的業務特徵,包括能夠收集到的行業信息進行打標,最後在內部進行二次開發。在打標的過程中,需要很多外部的數據來補充現有的銀行內部數據。

第二類用於拓展新客戶的數據基於應用場景,將生客轉變爲熟客,就是將銀行外部客戶轉變爲銀行內部客戶。在營銷場景下,也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驗證,再根據這些數據進行篩選出最符合銀行要求的數據。這些基礎數據也需要外部供給。

第三類就是申請貸款時需要用到的數據,銀行最後能提供的額度、定價,甚至包括最後貸後處理、催收作業,都需要這些數據。

有銀行從業者告訴記者,金融機構擔心市場上徵信機構過少會導致數據相對集中,創新動力不足,不利於行業充分競爭和健康發展。“雖然有實力的銀行目前會選擇同時購買兩家的服務,但是通過比對最後也會選擇一家進入模型,每一次數據校驗都是數據模型的完善。新增徵信機構對金融行業而言,既保障了市場的良性競爭也讓金融機構有了更多的議價空間。”他進一步解釋道。

市場發展提速

相關數據顯示,個人徵信市場正在快速發展。

2018年以前,我國個人徵信市場僅有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一家公共徵信機構,信息內容主要以個人金融借貸信息爲主。

根據公開信息,截至2024年9月底,百行徵信累計收錄7.2億個人信息主體信息,樸道徵信累計收錄6.5億個人信息主體信息,百行徵信、樸道徵信分別累計服務法人金融機構900多家,今年以來兩家機構查詢次數合計接近500億次。

截至2024年9月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收錄11.6億自然人信息,其中7.6億人有信貸信息記錄。

不過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的商業模式一直是業內難題。

2021年,彼時有曾參與個人徵信試點機構的內部人士向記者直言,合規的數據服務盈利微薄,甚至不賺錢。有首批個人徵信牌照試點的企業直到2017年都在虧損。

但是,同時也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總經理向記者表示,消費金融公司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徵信數據。

前述銀行人士表示,就像給AI(人工智能)不斷輸入樣本一樣,個人徵信不能以簡單企業經營的邏輯看待其發展。

該人士認爲:“隨着數據規模的逐步擴大和正規化,多家金融機構對個人徵信公司數據的調用與校驗,經過一段時間後,必將形成一個高效規範有序的市場。”

在王蓬博看來,徵信是金融的基礎和底層業務,在金融業務必須持牌和信息斷直連的要求下,個人徵信牌照價值將會逐漸放大,未來隨着金融行業的逐步發展,信用的應用場景將會更加豐富和多元,也預計會有更多商業和技術模式上的創新。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提示,錢塘徵信在業務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如何確保新方法的可靠性與公正性,避免引發新的隱私風險和數據安全問題。“此外個人徵信行業仍需適應監管政策的變化和要求,確保業務合規開展,這需要機構及時調整業務策略和發展方向。”王鵬補充道。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