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革命劇與年輕觀衆的雙向奔赴 《絕密使命》如何實現“使命必達”?
由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萬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廣東廣播電視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檯)、海南廣播電影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近代革命歷史劇《絕密使命》正在央視一套熱播。
作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國家廣電總局百部重點電視劇之一的精品劇集,該劇通過講述隱秘戰線上中共交通員們忠於職守、前赴後繼、勇於獻身的紅色故事,生動還原了的革命先烈們的動人事蹟,用親切與代入感極強的故事講述方式,將他們忠於革命信仰、不忘初心與無私奉獻的精神生動地展現在觀衆面前。
力現交通員“工作日常”
以羣像詮釋使命必達精神
《絕密使命》講述了1929年至1934年間紅色交通線上的交通員們突破重重阻礙,在長達3000公里的紅色交通線上輸送物資、傳送情報、護送幹部的感人故事。
在1300多個日日夜夜裡,中央紅色交通線共護送了200多位中央領導人和黨的重要幹部安全到達蘇區。採購運送了 6000多擔物資,爲上海黨中央與中央蘇區之間轉運了大量我黨我軍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報。他們用汗水、智謀與生命詮釋了“披肝瀝膽,不辱使命”的革命精神,爲國脈命運的扭轉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談到交通員們日常生活工作的細節時,製片人張敏談到:“當時的中央交通局對於交通員的選撥標準非常高。對黨忠誠是第一位的,因爲面臨危險時,他們必須首先保證護送對象的安全。其次,要具備非常豐富的對敵鬥爭經驗,能廣交朋友、懂得“行話”並對形勢瞭如指掌,同時還能以各種身份或職業爲掩護。我們劇中的主人公就是以上面這些標準爲基礎進行藝術化塑造的。他們勇敢、機智、果斷、冷靜、充滿智慧卻也有濃重的煙火氣,因此個性上也會有符合人物特徵的小個性與小瑕疵,但這些不完美反而能爲劇中的人物帶來更多感染力,更接地氣也更鮮活可愛。”
《絕密使命》之所以擁有如此震撼力,源於在劇本創作階段,主創團隊便進行了大量的實地採風、調研與勘景。導演白濤介紹說:“這部劇雖然由真實歷史改編,但相關的文字與影像資料非常少,我們只能從一些文字介紹與當地拍攝的一些紅色交通紀錄片中抽絲剝繭地還原出故事本來的樣子。後來我們又深入到各個地區實地採風,比如福建、廣東等地的博物館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與這些革命先輩的後人進行深入的交談,才瞭解到英雄們更多的感人事蹟。”
磅礴的質感、明快的節奏與流暢的故事線,讓《絕密使命》一經開播便引發收視熱潮,創當晚收視第一。觀衆紛紛表示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絕密使命》這樣的影視劇,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緬懷革命先輩忘我的奉獻精神,向英雄致敬。
《絕密使命》聚焦“隱蔽戰線”,劇情簡潔明快卻張力非凡。全新的故事類型,填補了“秘密交通線”的熒屏空白,爲觀衆帶去耳目一新的感受。
談起籌備該劇時的思考,張敏在接受採訪時介紹道:“這是一段從來沒有被影視化的革命鬥爭歷史,有一定揭密性,題材新鮮,觀衆愛看。其次,交通線上勇於鬥爭、充滿智慧的無名英雄感染了我。讓我們非常好奇的是他們接頭的方式很神秘,但比較遺憾的是由於影視表現手法的侷限,很多東西我們並沒有呈現出來。”
“在不瞭解的人看來,這條戰線默默無聞,因爲一個交通站有人暴露很快就會有新的人頂替上來,而外面風平浪靜,可能永遠都沒有人知道有人已經犧牲。我覺得如果拍好這段歷史,對年輕人會有很好的教育意義,讓他們在新時代也能忠誠於自己的使命,爲祖國多做貢獻。因爲無論是當時的交通員,還是當代的奮鬥者,都是爲了建設祖國,爲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一脈相承的願望,將我們的心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該劇節奏明快,情節環環相扣,交通員們的生活也能用險象環生來形容,“打怪升級”般的故事講述模式也深受年輕觀衆的喜愛。張敏介紹道:“劇中大概涉及了15次大大小小的護送任務,很多任務都是一集完結,讓人目不暇接。”
導演白濤說:“將宏大的敘事換一個角度,下沉到一個個接地氣的人物形象上去展現,這樣的故事講述方式也讓觀衆對人物沒有距離感。《絕密使命》能讓大家感受到,雖然每個人職業不同、完成的社會責任不同,但每個人都能充滿信念感與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
力求真實跨省拍攝
多地取景“線上聯動”
爲最大程度還原歷史風貌和年代質感,劇組輾轉閩、粵、浙等多省,身體力行重走中央紅色交通線,體驗一路護送艱辛。
張敏在談到親歷紅色交通線時動情地說:“去年八月開機前,當我和主創團隊去福建堪景的時候,我們重走了一小段九十年前真實的紅色交通線。我們在一天最熱的時候出發,原本僅需兩個小時的路程,因爲意外迷路,我們走了將近四個小時。路途中的我們精疲力盡,蚊蟲叮咬、受傷、彷徨,給我上了刻骨銘心的一課。我想,當時的艱難遠不及當年交通員執行任務時的萬分之一。我們是高速路口才下車,他們面對的卻是崇山峻嶺,野獸出沒;今天我們不用飢寒交迫,他們卻還要面臨敵人的封鎖包圍;我們趕夜路是有路燈的,他們卻只有那一盞伯公燈點亮。我彷彿跟着一個90歲的老黨員在走一條路,體會着他們當年執行任務時的種種艱辛,所有的英雄事蹟都在我眼前浮現出來,讓我有了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在後來的拍攝過程中一直激勵我、支撐我克服種種困難完成這部劇的製作。”
“我被交通線上這種不畏艱險、忠誠勇敢的精神所震撼,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理想、信念給人帶來的偉大激勵作用。作爲一名80後,我們心目中也有明燈,就是堅定地跟黨走、創作出正能量的、能給當下年輕人以激勵的作品。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革命年代的奮鬥精神,以及對於理想的堅守,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如果觀衆在看完《絕密使命》之後能和我產生一些共鳴,那我覺得也就實現了拍攝這部劇的意義。”
前期的走心籌備,讓《絕密使命》展現出極致品相。據悉,該劇90%以上的場景均採取實景拍攝,全劇共1500個特效鏡頭。
在談到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導演白濤感懷地說:“我們的拍攝地共涉及到廣東、福建與橫店,橫跨三省四地。爲盡力還原歷史原貌,我們尋找的景都比較偏遠,這給劇組的交通帶來了很大挑戰。此外,我們還特意去湖州拍攝了涉及到大船的鏡頭,幾乎重走了歷史上的紅色交通線。”
張敏也提到:“同一時間內,A、B兩組時常要在不同的地方進行拍攝,演員也需要在三個省之間來回跑。場景、道具量大且散、戲用道具多,因爲要呈現大量細節。感覺拍攝的每一天都困難重重。但我們知道,慢工出細活,只有把工作做到位了,才能收穫好的效果。”除跨省通勤外,水戲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張敏在談到水戲拍攝時提到:“團隊沒有拍攝水戲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大壓力,劇中光碼頭就有6個,涉及到的交通工具也非常多,火車、遊輪、電船巡邏艇、木船、竹筏等。我們改造了十幾條船,包括工作船和牽引船,因爲很多船都是沒動力的。整個拍攝過程就是在和時間賽跑。”
“但爲了真實還原交通員們的生活工作場景,主創團隊還是放棄了大量棚拍。實景拍攝對美術人員的要求非常高,只能由外聯、美術團隊在當地各個村、鎮、縣進行地毯式搜索。所以我們除正常的一百多位置景工作人員外,還聘用了幾百名臨時工,這麼大的劇組在管理上也有很大挑戰。每天光送餐都要分批送十幾處,每天要跑五六百公里。”據張敏介紹,拍船戲時還遇到了枯水期,每天都在等雨拍戲的狀態也是哭笑不得。
可見,《絕密使命》能有如此優質的品相,與主創團隊的超強使命感分不開。該劇由大熱品質革命劇《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團隊傾力打造,這三部劇集雖聚焦同一地域、同一歷史時期,但切入的角度卻各有不同,開創了中國電視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紅色劇系列,被譽爲“紅色三絕”。“紅色三絕”都由袁錦貴總策劃、錢林森編劇。其中,《絕命後衛師》榮獲“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等,《絕境鑄劍》也斬獲“飛天獎”,反響熱烈。
劇中的主演張桐、應昊茗、牟星更是專業能力與創作態度俱佳的實力派演員。導演白濤在談到選角時說:“演員只要合適,我們就不會過多地考慮他的商業價值與流量,因而我們的演員人物塑造能力與綜合實力都是非常強的,是他們賦予了人物靈魂。”張敏也介紹道:“爲了最大程度還原人物,演員親自去實地學習划船、造紙、曬紙等,非常走心。換上衣服,化好妝,放到戲中的環境裡,他們就是那個人物。”
兼顧深度寓教於樂
引領年輕人傳承使命
“一部優秀的主旋律劇,不僅要獻禮祖國,還要獻禮人民。”張敏在談到主旋律劇應該秉持怎樣的創作理念時說:“充滿正能量,不僅是要銘記歷史,還要有現實作用;不能只是教科書般的宣講,還要有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與擔當。劇中所有的交通員幾乎都有一個社會身份,比如商人、船老大、飯店老闆、客棧老闆、藥店掌櫃、作坊老闆,中醫雜貨店老闆等,他們來源於生活,行爲方式展現着當時的生活風貌。這部劇對當時的各行各業都進行了描摹塑造,擁有了十足感染力。”
《絕密使命》探索了全新的故事講述模式與劇集類型,爲革命題材劇提供了全新範本。“電視劇是大衆藝術,除了娛樂之外,也應該寓教於樂,擁有教育意義。”張敏說。
《絕密使命》以純粹、有營養、有深度的故事,引領年輕人不忘初心傳承使命。張敏在談到使命的話題時說:“我們希望《絕密使命》能夠激發民族自覺性,引領當下的年輕人愛黨、愛祖國、愛人民、愛英雄,忠誠於自己的使命,完成並實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能量,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民族復興不是口號,而是要落實在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身上,我希望這段被還原的歷史能夠讓更多人感動,進而鞭策自己。”
結語:一部優秀的主旋律劇,不僅需要真實再現歷史、銘記歷史,還需要有傳承紅色基因、紅色使命的現實意義。在談到如何讓年輕人選擇主旋律劇時,張敏談到:“好內容不分題材。只要內容紮實,製作走心,觀衆都會買帳。要想讓獻禮劇持續引發熱潮,要在講好政治的基礎上,在創作上講究藝術、講究審美、講究表演,觀衆的口味需要我們引領創造。在往後的日子裡,我還想拍攝更多超級現實題材作品,這樣才能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展現故事、時代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