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光伏治沙難點

作爲一種創新的治沙模式,光伏治沙近年來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廣泛推廣,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成效明顯。

然而,各地在推進光伏治沙過程中也面臨一些難點。一方面,光伏發電項目週期長、投資大、見效慢,運維成本較高;另一方面,運維方在利用光伏架下空間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時,也遇到了專業不對口、市場需求把握不準等問題。破解這些難點、提升光伏治沙綜合效益,應打好“組合牌”。

我國荒漠化土地分佈廣泛,各地氣候、土壤類型複雜多樣,給光伏治沙帶來挑戰,需建立涵蓋政府部門、企業及科研院校的多元化合作體系。比如,在佈局光伏發電基地時,可引進深入瞭解當地氣候條件的科研院校,共同規劃光伏板下的植被種植或畜牧養殖產業。以專業機構的豐富實踐經驗,爲項目提供科學指導和有效支撐。同時,有關部門應爲光伏治沙項目提供規劃指導、水資源調配等全方位支持。

近年來,從光伏電站的科學佈局、先進材料的應用,到光伏板下的物種選育,再到後期的智能化運維管理,光伏治沙技術體系持續完善。無人機巡檢、物聯網技術等科技的應用,極大提升了光伏治沙的智能化水平;文冠果種植、中藥材栽培以及畜牧養殖等生態產業的培育與拓展,也取得了顯著的生態與經濟效益。事實證明,科技在光伏治沙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應加大政策引導與資金扶持力度,鼓勵更多科研機構與企業投身其中,共同探索更加高效、更加環保的光伏治沙新模式。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