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腦袋沒轉過來」 那一年當教育部長罵詩人
文/陶本和
從「反」之中,看見什麼遺憾?在此次反課綱的抗爭中,最令人震驚的例子,當屬前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林冠華在家燒炭輕生。一個生命的殞落,激起反課綱學生的怒火,31日凌晨推倒教育部前的拒馬,攻入佔領廣場高喊口號,現場情緒幾近沸騰。
爲了釋出善意,教育部長吳思華出面跟學生對談,並透過網路直播進行放送,不過談話破裂,學生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雞貓子喊叫的,場面一度變得戲劇化也不好看。召集人朱震哭了,他承受不了幾個月下來的輿論和外在壓力,或許很多人看到他哭,心中不免感到不捨和同情,但對於不同意朱震、反課綱學生的作爲和表現的人來說,當課綱討論到最後變成要和統獨牽扯在一起時,心中依舊會抱持着問號。
事實上,課綱問題一直在程序和內容上都有爭論,不光只有眼前正聚集教育部的這羣學生。2006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因爲文言文槓上著名詩人余光中,當時的余光中因提倡增加文言文教材比例,被杜正勝批評余光中腦袋沒轉過來後、根本沒讀過臺灣文學,爾後還引起全臺教師發起「搶救國文」行動到教育部前抗爭,只是抗爭的手段不如現在激烈。
有個說法是:「讀書爲考試,考試爲考舉,考舉爲當官。」既然如今社會反對爲了考試而讀書的氛圍濃厚,認爲這並不是真的在做學問,不是有心學習,是假讀書、考試機器,那就不必硬將規範教科書和考試範圍的架構,跟洗腦、意識形態劃上等號。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在2015年3月9日質詢吳思華的過程中說,他鼓勵「全民寫傳記」,任何時代再小的人物都有偉大的故事,而且正史不見得可靠,反而是市井小民的口述歷史,親身經歷的才最真實。
依此邏輯,現今真實的歷史不該是過去的「由上而下」,而是顛倒過來「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歷史就是指在上位者說的算,老蔣說的算,或是知識份子說的算,但這些都有高度的意識型態,如果迫使歷史失真,變得不客觀,那是可悲的。
近年來文化部與國防部眷服處合作,希望透過參與過戰爭的老兵,透過紀錄片拍攝的方式,由老兵口述人生經歷,這就是一種由下而上建構歷史的方式,祇是政府單位總是在做彌補的工作,在多數眷村被夷爲平地,老兵們早就垂垂老矣,所以紀錄片、歷史工作者必須面對與死神賽跑的挑戰。
史觀不應被束縛,懂得跳脫就不會依賴。秦始皇暴政嗎?梟雄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真的壞透了嗎,還是他們被抹黑千年?孫中山是躲在海外用嘴巴革命嗎,還是親上火線用血淚革命?老蔣真的如此偉大嗎?當我們的孩子在讀歷史時,如果能想到、問到課本上沒有被着墨的問題時,老師跟家長們其實就可以放手,課綱不過只是一個踏腳石。
●作者陶本和,現任《ETtoday東森新聞雲》要聞中心記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反課綱議題持續延燒。(圖/記者陳明仁攝)
►►►關注2016,邀請讀者加入《ETtoday筋斗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