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傳播假新聞就是詐騙集團

資訊時代,人人輕易透過手機筆電綱路社羣平臺上接收、發佈,或轉貼訊息,爲生活帶來,但也同時引發許多錯誤訊息的問題。(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王皖佳(私立大學助理教授)

「張小姐嗎?你是不是最近在拍賣網站上買了化妝品,你的付款設定有問題呢!…」、「陳先生,我是臺北地檢署王檢察官,你的帳戶涉及了洗錢…」、 「王媽媽,你的女兒在我手上…J,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些話語都是電話詐騙的標準橋段,屢見不鮮,但屢屢都有民衆受到詐騙而損失畢生積蓄, 受騙年齡層廣泛,受騙對象遍及高知識分子到一般市井小民。然在我國警政機關長年的宣導下,大多數民衆逐漸建立起警覺意識,接到這些詐騙電話時多能自我提醒,銀行臨櫃人員也多能在關鍵時候協助民衆受騙。在警政機關的努力下,我國對詐騙電話的防治,不僅是詐騙集團的緝捕率大幅提高, 民衆的警覺性亦顯著提升,這從詐騙集團大量轉進中國、東南亞非洲等地之現象便可清楚說明。

近年由於資訊傳播載具網路社羣平臺技術發達,並且朝向個人化、便捷化發展,使得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透過手機、筆電在綱路社羣平臺上接收、發佈,或轉貼訊息,此乃科技進步所帶來知識普及優點。但正因速度成了訊息傳播的重要因素,很多消息便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被大量傳播,輕則大家莞爾一笑,重則影響人民生活秩序,更重者將影響國家安全。

就拿影響民衆利益而言,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發生在今年初的「衛生紙之亂」。 還記得今年2月坊間新聞媒體傳出衛生紙將大幅漲價之消息,導致各大賣場出現民衆搶購衛生紙的亂象嗎?亂象持續近一週後,查出原來是某知名賣場所散佈的假消息部分新聞媒體不查更助長傳播效應,使得民衆陷入無紙可用之緊張情緒,形成搶購風潮。最近,中南部部分農產品產銷失衡雖然是事實,但部分媒體與網路社羣以「崩盤」來傳述這個現象,不僅與事實真相存在落差,過度渲染傳播反而對農產品市場機制造成不利影響,最終受損的還是中南部農民的權益

新聞媒體是民衆接收訊息的代表,因爲其有嚴謹的審稿機制,故所發佈之消息向來受民衆信任。因此,無論坊間消息如何傳播,新聞媒體在不察真假的情況下便以新聞手法公佈,再輔以網路社羣的轉貼、加工,所造成之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影響民心、經濟之穩定,以及民衆利益所受之損害,政府應正視此一嚴峻問題,並提出具體防範之道。

●作者王皖佳,私立大學助理教授。此文爲讀者投稿。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