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財報之我見:堅持正確的道路就夠了

拼多多已經於2023年3月20日公佈了去年的四季報。從短期股價表現看,部分投資人似乎有些失望,因爲這份財報不及預期——無論是投資農業還是海外電商擴張,現在只是在按部就班的執行而已。難道拼多多不應該定期提出一些新概念、讓資本市場和媒體不停地看到新的“增長曲線”嗎?

我的觀點與此恰恰相反:和預期不一致是拼多多一直的特色,而且這個特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拼多多顯然在堅定不移地執行過去幾年的既定戰略,那就是一以貫之地加註於研發和農業產業鏈。回顧過去,我們會發現,拼多多對農業的投入絕非心血來潮,更絕非表面文章:

事實上,拼多多管理層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討論農業的次數和時間,要遠遠超過外界特別關注的海外電商平臺Temu。對於拼多多而言,什麼是長期戰略的核心、什麼是戰略性投入的重點,不言而喻。許多投資人或許至今仍在質疑農業這條賽道的前景,但是在我看來,農業就是拼多多的未來,這個選擇無比正確——早在兩年前我就這樣認爲,現在還是這樣認爲。

仔細審視中國的農業,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最需要數字化、最需要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的行業。我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大國,但是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還很低,尤其是在中高端產品方面非常欠缺,尤其導致了農產品賣不起價、農民收入有限。過去多年,電商平臺已經爲賦能農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不過這種賦能主要侷限於流通環節,也就是產業鏈的下游。現在最需要做的,是從下游出發,逐漸改造中上游的農業生產端,實現對農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化賦能。這種改造一旦實現,將同時有利於農戶、平臺和消費者三方,大幅度提高我國農業的經濟附加值——可以想象,那將同時創造多麼巨大的社會價值。

拼多多的歷史發展軌跡和資源稟賦,決定了它是最適合對農業產業鏈進行全面賦能的互聯網公司之一。在發展初期,拼多多以C2M(用戶直連製造)爲核心商業模式,成功將數以萬計的中小製造業企業與用戶連接起來,逐步實現從流通環節至生產、設計環節的賦能。這個過程可以很順暢地移植到農業——每個農戶、每個農場或村莊都可以視爲一個“農業生產商”,C2M(或許應該改稱C2A,用戶直連農業)模式仍然可以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過去怎麼對製造業工廠賦能,現在就怎麼對農戶賦能!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指出,對農業的賦能必須以科技研發爲核心立足點。其實,近幾百年世界農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學推動的歷史:化肥革命大幅提高了農作物單產,從而解決了無數人口的糧食問題;以袁隆平院士爲首的一批農業科學家所開拓的雜交水稻技術,確保了中國的糧食安全;我們今天能吃到的許多優質農產品,都是現代育種科技的成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工業、信息產業,也適用於農業。在農業產業鏈進行研發投入的每一分錢都將被證明是值得的。

因此,我們看到過去兩年多,拼多多不斷加碼農業研發。2022年,拼多多的研發投入首次突破了100億,研發費率達到8%;第四季度,研發收入保持着同比19%的增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向農業產業鏈,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

在四季報電話會議上,拼多多管理層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對“研發和農業等長期焦點領域”的投入。顯然,在農業方面,利潤率並不是拼多多現階段的首要考慮因素。正是這種在農業科技普惠上的可持續發展心態,使得拼多多獲得了202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年度創新獎——它是當年全球唯一的獲獎者。拒絕急功近利、堅持長期主義,是對古老而龐大的中國農業產業鏈進行數字化改造的必要條件;其實,對於其他傳統產業的改造,何嘗不是如此?誰能夠抵禦住短期“講故事”的誘惑,堅持正確的戰略路線,誰就更有可能在長期勝出。畢竟,這是一場長跑,而不是短跑。

拼多多成立至今已經快滿八年,上市至今也快滿四年了。它早已渡過了初出茅廬、野蠻生長的少年時代,進入了更成熟、目光更長遠的青年時代。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認爲拼多多的核心競爭力僅僅在於低價。上述觀點,放在四五年前或許很有道理,今天卻早已過時,不啻於刻舟求劍——就像《呂氏春秋·察今》裡的那句名言:“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當競爭對手還沉浸在上一個時代的競爭思路中時,拼多多卻不聲不響地把越來越多的資源投入到研發和產業鏈升級上,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業。以龐大的電商平臺銷量反哺科研,加速供給側的品種培優、標準化生產和品質提升,這是一條正確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供給側的改良提升又將進一步提高商品的性價比,從而使終端價格優勢得以維持和擴大,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環。要知道,真正的“價格力”從來不是單純用補貼去守護的!

在過去三年,拼多多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走着。當你堅持着正確戰略並且已經看到良好的執行效果時,你就不需要追逐各種新概念,不需要依賴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了。所以,拼多多財報沒有“新故事”根本不值得令人擔憂;值得擔憂的是那些不停地講出各種花裡胡哨故事的人。跟三年前一樣,我相信農業+研發將是拼多多的未來,而且信心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