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韻,文化薪傳——羊城少年研學團來到廣州市第三中學體驗皮影文化

影匠如何操縱手中的影人,上演一場好戲?當古老的皮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7月21日,羊城少年研學團的學生記者來到廣州市第三中學王殿林皮影工作室,在王殿林老師的帶領下,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深刻感受了這千年非遺的獨特魅力。

影幕上的光影藝術

開場時,廣州市第三中學副校長李偉華對學生記者的到來表示歡迎。李偉華介紹,皮影戲是中華藝術殿堂中的璀璨明珠,廣州市第三中學順應傳統文化和非遺進校園的潮流,率先開展皮影進校園活動,建成了廣州市中小學唯一的學校皮影館,開展了一系列的皮影實踐活動。希望學生記者在本次活動中能有所收穫。

活動伊始,隨着燈光聚焦在白色幕布上,三中皮影社團的學生們在幕後熟練地操縱着那些輕盈的皮影,爲大家帶來《陳太丘與友期》的皮影劇。影人隨故事發展靈活地變換身姿,生動的演繹讓現場觀衆驚歎聲連連。

精彩的皮影劇暫告一段落。王殿林老師拿起檯面上的影人向大家展示,其中有不少爲大家所熟知的角色:既有《西遊記》中的經典角色孫悟空、唐僧等,也有現代動畫片的主要角色,諸如喜羊羊、葫蘆娃……學生記者的興致隨之調動起來,老師開始講授皮影戲的知識。從皮影戲的歷史起源、發展歷程,再到皮影戲的要素、功能,王殿林老師全面而深入淺出地介紹皮影戲的特色,不時與大家一問一答,確保大家學有所得。當講到皮影戲因影視娛樂的普及而有過衰落,而後又得到重視,被確立爲國家級乃至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時,學生記者逐漸被老師的熱情感染,紛紛表示非遺需要保護與傳承。

指尖上的非遺傳承

一番講解後,王殿林老師搬出兩塊影幕,讓學生記者自由組隊配合,挑選合適的皮影角色,親自演出一場皮影劇。桌面上的影人迅速地被一掃而空,一時間,工作室內熱鬧非凡,有的在討論故事劇情,有的已經開始將影人放在幕後,有模有樣地操控着。在王殿林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小心翼翼地移動着手中的棍子,嘗試讓皮影人物做出各種動作。看到人偶也能在自己手中流暢舞動,與同伴一起演繹了專屬編排的皮影劇,學生記者喜笑顏開,王殿林老師更親自演了《武松打虎》,讓人拍案叫絕。實踐環節將活動推向了高潮。

“皮影戲是怎樣傳播的?”“爲什麼皮影人偶上的花紋這麼多?”經過體驗後,學生記者向王殿林老師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問題,老師耐心作答,本場活動在濃厚的非遺體驗氛圍中畫上圓滿的句號。

李偉華表示,皮影劇不僅能使學生在皮影實踐中得到鍛鍊,在增強民族自信、培養家國情懷等品質上也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皮影戲既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投身於皮影的傳承工作,不僅對非遺保護有意義,對中小學的孩子而言,能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審美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有諸多好處。”活動中,王殿林多次強調皮影戲作爲非遺的重要性,要讓孩子們從小就喜歡皮影文化,這一門古老的藝術,才能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這場皮影戲研學活動,不僅讓學生記者在觀賞與實踐中瞭解到皮影藝術的知識,更激發了他們對非遺的熱愛與傳承意識。

“當老師讓我們親自體驗操縱皮影人偶時,我以爲很簡單。實踐後才知道,協調雙手掌控需要操控的部位可不簡單。正如老師所說,心要細,眼要明,手要巧才能演出一場好戲。”石壁小學的林鍶彤分享道。

廣州市海珠區菩提路小學的唐語瀟感慨:“宏大如屋舍車馬,精巧如杯具頭飾,皮影都保留了無數能工巧匠的智慧之光。這次的研學,不僅體驗了皮影表演的樂趣,更在心中播下了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種子。”

文|關倩慧圖|蔡旭嘉 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