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臺大演講 切哈諾沃談藥物開發3階段

200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切哈諾沃教授,來臺灣大學椰林講座演講。圖/臺大提供

臺灣大學椰林講座邀請國內外學界或企業界人士到校演講,第5場於4月1日邀請國際知名生物化學專家、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倫‧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說明生化技術的發展如何帶動醫藥研究的第3次革命,以及未來個體化醫療與個人隱私之間的潛在挑戰。

臺大校長陳文章表示,切哈諾沃是以色列理工學院醫學院的傑出教授,他發現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在許多細胞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該系統的異常是許多疾病機制的基礎,包括某些惡性腫瘤和神經退化性疾病。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惠鈞說,泛素不算一個很大的蛋白質,且在真核細胞生物廣泛存在,乍看之下泛素平平無奇,但切哈諾沃在平凡中看出不凡之處。產學界已開發出多種有效藥物,主要用於惡性腫瘤,且有更多的藥物正在研發中。

切哈諾沃教授演講時說明藥物開發的3階段歷程,1930至1960年代的「偶然性」階段中,最爲經典的是盤尼西林的發現。第二次革命性的改變,是「化學物庫篩選」的研究,科學家可以從數以百萬計的化合物中找出有藥效的小分子。進入21世紀,基因序列分析與編輯、幹細胞、造影技術等的突破,帶來醫藥治療第3次的革命,「個體化」、「預測性」、「預防性」、「病患參與性」成爲指標性慨念,疾病是序列有問題的基因,治療則是基因序列修正,這些變革正在當下發生中。

臺大指出,演講後師生提問踊躍,從基礎研究領域的開拓、病患與醫者的關係到社會資源分配的原則等,切哈諾沃的迴應兼具睿智與幽默,與會聽衆收穫豐碩。切哈諾沃在演講的最後表示,對社會最大的保障,或個人道德的守護,並非知曉並解決所有的潛在問題,而是對未來保留某一程度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