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晚上睡覺要收樓梯!外界少見的沙巴原住民生活探秘
沙巴是馬來西亞的第2大州,人口以原住民居多,同時也是馬來西亞中原住民最多的地方。馬裡馬裡(Mari Mari)文化村讓遊客能親自走進現今已相當少見的原住民房屋,與「村民」互動,體驗沙巴的原住民文化。
▲馬裡馬裡文化村入口地圖。
全沙巴共有32種原住民,馬裡馬裡文化村重建其中5個主要族羣的房屋,並展示他們的產業活動,這些屋子在1990年代後就很少見了,現今沙巴原住民的住所多是一般鋼筋水泥的房屋。
Mari Mari在馬來語中是「來、來」的意思,馬裡馬裡文化村只接受事先預約的團體遊客,每個團體由一名嚮導帶領,依序參觀5組房屋,嚮導會以英文解說每個族羣的房屋特性、生活型態、產業活動等,就記者的體驗而言,嚮導的解說是相當豐富有趣的。附帶一提,文化村中的工作人員都是住在附近的原住民。
▲杜順族的屋子。
在開始參觀之前,團體中需選出一名隊長,以便之後與其中一族互動,至於互動方式,這裡先賣個關子。穿過吊橋進入文化村後,首先看見的是杜順(Dusun)族的屋子,杜順族是沙巴最大的原住民族羣,主要產業是種稻,並擅於用米釀酒。在屋子外有一座存放稻米的高臺,每座高臺代表一個家庭,爲防止有人來偷米,屋頂下方還懸掛着人頭骨。
▲杜順族存放稻米的高臺,屋頂下方掛有人頭骨。
進入屋子後,地上放着許多酒甕,可以看見工作人員示範如何釀酒。屋子中還有個較高的夾層,有點像閣樓,嚮導說明,這是年輕女性晚上休息的地方,由於杜順族男性喝醉後常不記得自己做出什麼事,纔有此做法,晚上當女性爬上夾層後,父母就會將梯子收走,早上起牀時,再把梯子放回夾層下方,讓女兒下來。
▲杜順族用米釀酒。
▲屋子中隔出夾層,作爲杜順族年輕女性晚上休息的地方。
第2座房屋是龍古斯(Rungus)族的長屋,其最大特色在於,每座長屋中有許多房間,每個房間住着一個家庭,當子女長大成家後,就會在長屋後面再蓋一間,隨着家族成員增加,長屋也越來越長,每座長屋代表一個大家庭,同時也是一個村子。
龍古斯族的主要產業是養蜂並採蜂蜜,在長屋外有個亭子,示範他們採蜂蜜的方式,還可以淺嘗蜂蜜酒。
▲龍古斯族的主要產業是養蜂並採蜂蜜。
第3座房屋屬於倫達耶(Lundayeh)族,倫達耶族居住在河邊,捕魚爲生,並以鱷魚爲宗教信仰,在屋外可看見修剪成鱷魚形狀的草皮及刻有鱷魚圖案的石頭,屋內並懸掛有鱷魚頭骨,這座屋子的另一特色是有「空調」,只見嚮導把屋頂往上一推,就有涼風吹入。
▲倫達耶族的屋子(左圖)。倫達耶族屋外修剪成鱷魚形狀的草皮。
倫達耶族也擅於用樹皮和搓繩製作各式物品,屋外有個亭子,示範他們處理樹皮和搓繩的方式,工作人員身上所穿的背心是以波羅蜜樹皮製成,打獵及打仗時能抵擋吹箭。
▲將屋頂往上推,就有涼風吹入,形成屋子的「空調」。
▲示範搓繩,工作人員身上所穿的背心是以波羅蜜樹皮製成,能抵擋吹箭。
接着進入巴夭(Bajau)族的屋子,早期巴夭族從菲律賓來到沙巴,主要產業是生意來往,信仰伊斯蘭教的他們如今已是沙巴第2大原住民族羣。屋子中最特別的是色彩繽紛的布幕,屋內擺設有婚禮時的佈置,還有祈禱房。
▲巴夭族房屋內的祈禱房。
壓軸的是毛律(Murut)族的屋子,毛律族過去有獵人頭的習俗,不過現今已完全禁止。這時就是參觀前所選出的隊長登場的時候了,隊長需和毛律族領導者互相搭肩,報告姓名和進入屋子的目的,毛律族領導者還會故作玄虛地看看遊客身上的物品是否像是武器,遊客通過「檢查後」,就會被歡迎進屋。
▲毛律族的屋子。
毛律族的房屋中央有個竹製的搖晃平臺,雖能搖晃,不過固定地很堅固,工作人員會示範在平臺上搖晃並跳高,拿取掛在屋頂下方的物品,這是毛律族人在祭典、結婚或打獵歸來後的慶祝活動。示範結束後,遊客也可以嘗試一下,跳起的時機必須掌握好,才能跳到最高處。
▲在平臺上搖晃並跳高,這是毛律族人的慶祝活動。
整個園區參觀結束後,就是欣賞原住民舞蹈表演的時間。走過一遭馬裡馬裡文化村,對沙巴原住民的認識也多了一些,雖說記者已介紹原住民房屋和族羣的主要特色,不過仍有許多細節礙於篇幅而無法細述,還是建議讀者親自一遊,特別是多與嚮導、工作人員互動,比起只是單純欣賞建築,這樣對沙巴原住民會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馬裡馬裡文化村的原住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