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的作用有多大?周總理說:非要宣傳就批評我,這是爲何

“南昌起義不要宣傳,要宣傳也應該是批評我!”

周總理看着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劇本,緊皺眉頭。

“這怎麼行,總理,您當時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的第一槍。您有大功勞啊!”《東方紅》的編劇不解道。

“不,我們應該歌頌毛主席的秋收起義。”周總理搖搖頭,將劇本還給編劇,“改了吧,按我說的改。”

爲什麼周總理會這樣說呢?南昌起義的作用到底如何?

在南昌起義之前,我黨沒有自己的軍隊。當時國共合作緊密,所有軍隊都屬於國民革命軍。

這就導致了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時,我黨連反抗的餘地都沒有。沒有自己的隊伍就搞不成革命,毛主席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

爲了組建自己的隊伍,反抗蔣介石等人。黨中央經過考慮,決定發起一場武裝革命。

關於革命的地點,我黨尋求蘇聯的經驗。蘇聯的十月革命能夠成功,除了武裝包圍城市,暴力奪取政權外,蘇聯強大的軍工體系也起了很大作用。

但當時我黨缺乏得天獨厚的條件,重工業基礎幾乎爲零,基本上所有的兵工廠都掌握在蔣介石手裡。

之所以選擇南昌,也是深受蘇聯的影響。

南昌起義後,汪精衛迅速調兵圍剿。無奈之下,黨中央只好放棄南昌,指揮起義軍分批轉移。

由於轉移得太過匆忙,加上敵人的圍追堵截,起義隊伍中有了較多的減員。後來經過幾場連續的戰鬥,最後剩下的起義軍大約只有800人。

在朱老總和周總理的帶領下,這八百人成功到達井岡山,和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軍成功會師。

“南昌起義是有點差錯的,我纔是最應該受到批評的人。”周總理每次回想起南昌起義,都會感嘆一句。

但南昌起義,卻有着深刻的意義。

我黨作爲一個新生的政權,在各方面都不夠成熟,只能在借鑑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摸索。由於蘇聯與我國情況相似,我黨難免會多借鑑一些經驗。

革命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都是在摸索中尋找自己的道路。南昌起義最後雖然失敗了,但這不過是革命道路上的一次嘗試。

我黨在革命的道路上摸索着,最終在秋收起義中找到了正確的路。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根本方針。

朱老總後來回憶南昌起義時,也總是說到南昌起義的事情。他說:“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的第一槍,是成功了的,南下廣州纔是重要因素。”

南昌起義之後,由於南昌的地理位置易攻難守,周總理等人決定放棄南昌,選擇南下廣州。

原本起義開始的目標定在廣州,因爲張發奎勾結汪精衛,中央無奈之下才將地點定在南昌。

由於起義準備的時間短,軍隊中都是剛剛加入的人,他們的革命信念還有所模糊。再加上八月的南昌天氣炎熱,許多人倒在了南下的路上。

這種情況進一步刺激了那些意志不堅定的人,隊伍中許多人開始落在後面。

後面是汪精衛的部隊死咬着不放,前面是看不到前途的革命之路。沒有補給、沒有援軍、沒有希望,巨大的絕望籠罩着起義軍。

在這種情況下,起義軍內部出現了成建制離隊的場景。往往是整個連隊一起離開,甚至有了整個營離開的現象。

朱老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革命纔剛剛開始,軍隊的人心已經散了。一旦軍心散了,革命只剩下失敗這一條路了。

朱老總的部隊當時剛剛和敵人打過一場,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依舊沒有打消一些人的念頭。隊伍裡的人依舊垂頭喪氣的。在和大部隊會合的路上,還是有人在慢慢脫離隊伍。

但留下來的人依舊努力地行走着,他們雖然還沒有了解革命是什麼,但是他們明白,這或許是救亡圖存唯一的道路。

他們堅定地跟着隊伍走!

在走到天心圩的時候,朱老總決定給剩下的人開個會,整頓一下軍心。

“同志們,我知道,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同志們,我們還能繼續戰鬥。想革命的跟我走,不想的也可以回家,都沒關係的。”

朱老總先安慰了大家:“革命沒有一次成功的,你看孫中山先生不是也失敗了很多次嗎?我們不要輕言放棄,要打起精神來。”

“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了,可在成功之前,他們也經歷過很多次失敗。連列寧先生都曾經逃亡國外呢,我們這一次失敗不算什麼。”

朱老總的話給隊伍注入了強心針,保住了南昌起義的火種。

在周總理看來,如果不是朱老總,南昌起義最後的結局將不堪設想。所以在看到《東方紅》的舞臺劇本時,周總理纔會那樣說。

但無論周總理怎麼推辭,南昌起義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有目共睹。連毛主席都誇讚說:“八一起義了不起啊,奠定了人民軍隊的基礎,周總理立了大功啊!”

我國革命的道路佈滿荊棘,一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毛主席他們頂住了艱難,用自己的智慧開闢了新中國的道路。

正是因爲有毛主席的英明領導,纔有新中國的最終勝利。

那段風風雨雨的日子已經度過,我們現在正在走向一條光明大道上。我們要追隨黨的腳步,邁向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