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央行最新報告釋放六大增量信息
本報評論員 胡光旗
5月10日晚間,央行發佈《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報告》總體延續了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年初兩會的政策基調,對經濟向好和物價溫和回升趨勢持積極態度,並通過“信貸增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係”“從存貸款結構分佈看資金流向”以及“如何看待當前長期國債收益率”等幾個專欄就當前市場重點關注的信貸均衡投放、盤活存量資金使用效率、廣義貨幣增速以及年初以來長債利率快速走低等問題予以迴應。在當前宏觀經濟總量與結構矛盾交織、三重壓力依舊較大的情況下,《報告》的六大增量信息值得重點關注。
一是央行對後期經濟持續回升和物價溫和增長持有積極態度。本次《報告》延續了去年四季度央行對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並且在表述上力度繼續強化,由“我國經濟有望進一步回升向好”調整爲“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的有利條件較多”。對宏觀經濟整體形勢判斷措辭的調整,體現出央行對後期經濟回穩向好保持較大信心。央行保持信心的主要依據來自於財政政策發力加碼、消費的回升以及民間投資增速由負轉正。央行特別提到了財新PMI連續五個月位於擴張區間,表明財新PMI的景氣指示作用不容忽視。同時針對去年以來CPI同比增速偏緩的情況,央行延續了“物價溫和回升”的總體判斷。4月CPI環比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數據基本支持央行對物價的判斷。
二是貨幣政策總體取向仍是“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這與去年四季度的表述一致。今年的總需求政策的重點在於財政主導、貨幣配合、形成合力、協同起效。財政政策發力加碼,適度增加槓桿的前提下,爲了更好配合國債以及地方債發行,貨幣政策需要做好兩件大事:一是營造合理充裕的貨幣金融環境;二是在二級市場上適度買賣國債,提高國債流動性,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形成機制。特別地,《報告》中增加了“把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作爲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的表述,代表後期貨幣政策在實現內部均衡方面的主要聚焦是推動通脹增速回歸至合意區間。
三是在信貸方面,《報告》提出,“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係,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信貸增量是市場重點關注的金融數據,但央行在專欄中對當前信貸形勢和投放提出了新的判斷,即過去信貸的“增量”時代已經結束,要適應“存量”新常態,盤活低效率信貸資產、挖掘存量資源效率、改變商業銀行過去形成的一季度衝貸款的思維定勢。央行的表態以及未來關於平滑信貸脈衝、均衡投放的思維和認識,將改變市場過去過度看重信貸增速以及依賴信貸增速推測經濟走勢的思考框架。由此,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也會因爲信貸的平滑可能出現與經濟數據“背離”的情況,市場應及時調整思路。
四是在長債利率方面,央行近期對長債利率的過度下行表示了較大擔憂,《報告》延續了近期央行不希望長債利率繼續下探的觀點。長債收益率的持續下行,本質上是對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走勢缺乏信心,央行亟待通過預期引導,扭轉債券市場過度超配長債的思維。自4月下旬以來,長債利率有所回升,但仍未回升至央行認爲的合意區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投資者預期不穩;二是市場缺乏兼顧收益和風險的金融產品,導致國債的配置需求居高不下。
五是在匯率方面,鑑於近期美國貨幣政策傾向受數據干擾反覆搖擺以及日元加速貶值引發亞洲貨幣市場動盪,維持外部均衡的難度依舊不容忽視。《報告》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防止匯率超調和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的主體基調。後期防範和化解匯率風險,防止外部風險傳染擴散至國內部門,非常重要。自去年8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與中間價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顯示出逆週期調節因子在穩定中間價過程中的作用。在今年國際貿易恢復的大環境下,需要格外重視匯率超調可能引致的風險。
六是在廣義貨幣增速方面,央行對市場關注的M2增速以及“錢去了哪裡”給予了迴應。應該說,央行的迴應比較客觀,既明確派生貨幣的主要流向仍在投資側,也指出消費端有效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同時,由於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仍在於總需求不足,M2與M1之間的剪刀差還將存在,活期存款定期化趨勢仍指向居民加槓桿動力不足,預期偏弱的現實。
總體來看,央行在《報告》中對當前經濟金融的熱點問題和未來走勢以及政策給予了迴應。六個方面的增量信息對經濟和物價走勢、貨幣政策基調和聚焦、信貸領域的新變化、長債利率風險、穩定內外均衡以及活期存款定期化的“剪刀差”等問題進行了闡釋說明。結合最近的表述,二季度降息降準仍有空間,財政貨幣產業等宏觀政策的協調程度還會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