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鬧海》40年:西方人眼中的哪吒三太子故事
作爲一個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者,我發覺近幾年華人對傳統故事的改寫與改編興趣濃厚,不管是小說、電視劇或電影。 圖/《哪吒鬧海》劇照
作爲一個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者,我發覺近幾年華人對傳統故事的改寫與改編興趣濃厚,不管是小說、電視劇或電影。對博士論文寫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中哪吒故事的我來說,除了今年是《哪吒鬧海》動畫電影40週年之外,中國今年推出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特別有意思,除了Imax級的動畫技術之外,本部電影十分細緻地將哪吒故事轉換成一個新的樣貌。電影票房連連創新紀錄,也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陸續在美國及其他國家上映。
從西方的電影評論平臺IMDb來看,目前在美國去看這部電影的人多多少少還是跟在地的華人有關係。因爲哪吒故事在華人地區以外,恐怕很多人聽都沒聽過,因此這部電影對其他觀衆的吸引力還不是很大。
對博士論文寫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哪吒故事的我來說,除了今年是《哪吒鬧海》動畫電影40週年之外,中國今年推出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特別有意思,本部電影十分細緻地將哪吒故事轉換成一個新的樣貌。圖爲中國河北省有關哪吒等人大戰紂王之子的壁畫。 圖/中國河北省古城寺壁畫
但這不表示西方人對華人傳統的故事沒有興趣:1998年的《花木蘭》就是迪士尼電影中特別受歡迎的一部,最近正在拍攝的真人版在網路也引起熱烈討論。另外,哪吒的故友——孫悟空——自從亞瑟.偉利(Arthur Waley)在1942年翻譯改寫《Monkey》以後,也逐漸變成較多西方人熟悉的「英雄」。
不過很可惜,哪吒與《封神演義》到現在還沒有很多西方人知道。我也是到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系的研究所,因爲上課要做報告才知道哪吒故事。當時感覺這個故事好陌生:從肉球出生到抽龍筋的殘忍、再到換骨肉與追殺父親的片段,這個故事充滿古怪驚人的細節。即便如此,哪吒的故事打從一開始就吸引我的目光,後來也選擇明代的哪吒傳奇做爲博士論文的題目,讓我快十年一直不斷地追尋、分析哪吒故事的改編。
從肉球出生到抽龍筋的殘忍、再到換骨肉與追殺父親的片段,這個故事充滿古怪驚人的細節。哪吒的角色在中國戲劇中頗受歡迎,有許多電視、電影都有哪吒身影。圖爲曾飾演哪吒一角的男星劇照,由左至右爲王寶強、陳浩民、林志穎、樑振倫。 圖/各代哪吒劇照
目前有關哪吒的研究主要還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雖然如美國人類學家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或以色列宗教學家夏維明(Meir Shahar)的哪吒論文與專書,也多多少少會提到《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文本分析,但在他們研究中的哪吒形象,深受如今臺灣民間信仰裡的哪吒形象所影響,其中哪吒在臺灣所象徵「兒子抵抗父權制度壓制」的角色特別突出。桑高仁與夏維明教授將這個現象聯想到「華人伊底帕斯王」來分析哪吒故事。
這些學者之所以會深受臺灣的哪吒形象影響,可能是因爲他們只有在這裡比較容易看得到哪吒三太子。歐美如果能看到哪吒,大概只有在臺北代表處所請來的電音三太子——但歐美當地人可能只會把他看成一般的吉祥物,而不是神明或擁有威力的將軍。大部分歐美人沒聽過哪吒,雖然他在國外相當有名的《西遊記》中也曾出現過,但畢竟只是篇幅不多的配角。
歐美如果能看到哪吒,大概只有在臺北代表處所請來的電音三太子——但歐美當地人可能只會把他看成一般的吉祥物,而不是神明或擁有威力的將軍。圖爲2011年電音三太子到美國洛杉磯道奇主場做開場表演。 圖/中新社
然而就算想透過《封神演義》欣賞哪吒故事,目前唯一的英文版翻譯卻有問題,根本沒辦法吸引讀者。在英文譯本中,不但避開翻譯原文比較難的部分、改以簡略轉述小說內容的方式,英文的風格也很無聊難看,無法引人入勝。最誇張的是,它將道教的字詞改用不適合的歐洲神話名稱代替,比如把哪吒師傅「太乙真人」的名字,翻成「Fairy Primordial」,意思是「太乙精靈」。
華人觀衆已經很熟悉哪吒人物與故事,不管在《封神演義》或《西遊記》電視劇丶電影和戲劇中可以常常看到,但對歐美人來說,他們上次看到哪吒已是40年前的《哪吒鬧海》動畫片。
這部1979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的動畫電影,在1980年入選坎城影展,後來英國《BBC》購買了其國際版權,在1984年推出了英文配音版《Little Nezha Fights Dragon Kings》。現在很難查出還有哪一些其他語言的版本,但至少還有法文版《Le prince Nezha triomphe du roi dragon》。令人意外的是,《BBC》除了配音以外還重新編輯了片中的音樂,把原片的京劇風格音樂變成像迪士尼那樣的童話片音樂。
對歐美人來說,他們上次看到哪吒已是40年前的《哪吒鬧海》動畫片。英國《BBC》購買了國際版權,在1984年推出了英文配音版《Little Nezha Fights Dragon Kings》。另外還有法文版《Le prince Nezha triomphe du roi dragon》。 圖/《哪吒鬧海》英文、法文海報
今年正好是《哪吒鬧海》的40週年,在華人地區都有相關新聞或文章回顧,但歐美報導似乎興趣缺缺、幾乎沒有相關討論。反而是Amazon或IMDb上的觀衆懷念起這部童年曾經在電視或VHS上看過的電影。而歐美談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報導,也只有一半討論電影內容,另一半主要是好萊塢電影記者媒體如Variety或福布斯的票房分析:這部電影在中國打破了《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與迪士尼2016年動畫片《動物方城市》的記錄,是否代表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已經沒有競爭力 ?《好萊塢報導》甚至寫《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國發行者Wells Go USA「向中國熱門動畫電影鞠躬」(bow to Chinese Animated Hit) 。
除了票房之外,西方電影評論家的評價其實還不錯,「爛番茄」平臺給它89%,福布斯覺得它是「great entertainment」,而《洛杉磯時報》認爲這部電影「爲美國帶來震撼」。《Pandaily》則在美國電影院進行採訪,提到哪吒最感動他們的臺詞:「 若命運不公就和他鬥到底。」
《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有在英國上映,《衛報》的記者「享受這種異樣的驚豔」,但又覺得這部「像不太可愛的恰奇鬼娃,而額頭上有印記,如同一個壞壞的小哈利波特」,似乎不適合太年幼的小朋友欣賞。
《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有在英國上映,《衛報》的記者「享受這種異樣的驚豔」,但又覺得這部「像不太可愛的恰奇鬼娃,而額頭上有印記,如同一個壞壞的小哈利波特」,似乎不適合太年幼的小朋友欣賞。 圖/《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在研究西方人對哪吒的印象時,我也發現一個很不一樣的形象:2013年的第三人稱射擊遊戲《戰甲神兵》(Warframe)原本有很多來自歐洲神話人物,在2015年他們加了Nezha與Wukong。而這個哪吒雖然離原本小說或宗教中的人物很遠,但他還保留風火輪、乾坤圈、火尖槍等武器以及雙髻的髮型。
看過1979年《哪吒鬧海》電影的西方觀衆雖然不是很多,但對於看過它的人來說,已經是美好童年回憶。遊戲《戰甲神兵》的Nezha受遊戲玩家的歡迎,而今年看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西方雖然不多,但大部分評價也覺得電影好看。雖然西方人在各種媒體對哪吒的印象還不錯,但很可惜的,他們不一定會發現這幾個哪吒形象其實是屬於同一個人物。原因在於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哪吒的名字。
根據哪吒名字的中文發音「ㄋㄜˊㄓㄚˋ」,電影和遊戲中的漢語拼音都是Nezha(或Ne Zha)。《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國外以中文發音與英文字幕上映,因此觀衆可以聽到正確的發音,但BBC的《哪吒鬧海》卻把英文配音的發音改成「ㄋㄞㄧㄚ」與法文配音改成 「ㄋㄜㄙㄚ」。《戰甲神兵》的官方發音比較像「ㄋㄜˋㄕㄚˋ」。因此很有可能讓西方觀衆混淆,沒有發現這幾個媒體中的Nezha原來是同一個人物。在reddit討論板上,就有人剛好在中國看到《哪吒》動畫電影后,才發現原來「Ne Zha 就是 Nezha」。
此外,也有不少西方人搞不清楚,哪吒的性別到底是男是女?哪吒因爲是孩童的緣故,原本就有中性的性質,但華人觀衆很清楚他是男孩。歐美的觀衆並不知道,中國傳統的兒童髮型就是雙髻,在他們自己的文化中,這種髮型的人比較多都是女性,因此他們常誤以爲哪吒是女的。巧合的是,Nezha拼音也是北非與阿拉伯地區女性的名字。
哪吒的故事在華人地區一直以來很流行,但他對西方人還是一個很陌生的人物。因此,顛覆哪吒故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目前還不能吸引大批觀衆。但不管是這部電影,1979年的《哪吒鬧海》經典或2015年的《戰甲神兵》人物,哪吒仍然是特別受歡迎的角色。哪吒的人物形象與故事有其獨特的吸引力,但需要有人穿針引線,將這個故事介紹給外國人,仔細精確的翻譯、配音和推廣,最好還需要一個正確好看的《封神演義》譯本——看華人能不能教西方人哪吒名字的正確發音和他的正確性別。
此外,也有不少西方人搞不清楚,哪吒的性別到底是男是女?歐美的觀衆並不知道,中國傳統的兒童髮型就是雙髻,在他們自己的文化中,這種髮型的人比較多都是女性,因此他們常誤以爲哪吒是女的。 圖/《哪吒鬧海》、《哪吒之魔童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