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電影類型題材(二):小妞電影遲暮,純愛巔峰難尋

“愛情電影是給所有女性最好的情感啓示”。不止女性觀衆,人們喜於將自身情感投射於愛情故事,和男女主角一起經歷纏綿悱惻、刻骨銘心。自從電影誕生起,愛情電影就成爲電影市場最爲賣座的電影類型之一,圍繞愛情題材影片也誕生了許多亞形態類型,小妞電影與純愛電影併成爲其中尤爲顯眼的存在。

溯源小妞電影與純愛電影,前者從好萊塢女性愛情勵志片演化而來,後者則來自於日韓唯美悲傷的愛情片——可以說,兩者完全符合各自的國家氣質與觀衆需求,而經過中國電影本土化的改造之後,它們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呈現了不同的形態,留下璀璨的印記。但是如今,這兩類影片都不斷退潮。是愛情不香了,還是這類影片已經“更新換代”?

小妞電影

曾經一部頂起半邊天,如今難尋“撒嬌女孩”

2001年,《律政俏佳人》上映,影片一反常態地塑造了一個喜愛粉色套裝的金髮女郎律師——它打破了觀衆對女性刻板印象的認知,突出了智慧女性也可以擁有美麗嬌俏外型的女性向觀點,在偶像劇的外殼下構建了女性都市愛情喜劇的模板。《律政俏佳人》博得觀衆喜愛的同時,另一部內核相似的影片《公主日記》在其一個月之後上映,此類影片風靡好萊塢,由此也誕生了“小妞電影”。

香港電影首先對“小妞電影”進行了本土化轉化,其中又以鄭秀文爲代表,其主演的《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嫁個有錢人》等等“小妞電影”頗受觀衆喜愛,隨後楊千嬅的《新紮師妹》系列延續了她的輝煌,張柏芝、應採兒、蔡卓妍等成爲香港“小妞電影”的常客。在2000年之後港片從巔峰落下的過程中,“小妞電影”爲港片帶來了一絲清新風潮,成爲了香港電影最後輝煌的“倩影”。

而中國內地“小妞電影”風靡則來自於一部都市愛情神作《失戀33天》。這部講述女主如何在好友的幫助下一步步走出失戀霧霾的影片,憑藉犀利的臺詞文風,輕鬆的氛圍,自然嫺熟的演技成爲當年絕對的黑馬,刷新了愛情片的票房紀錄,也捧紅了“小妞”白百何。

隨後,白百何成爲了“小妞電影”的代言人,她也順勢出現在了《滾蛋吧!腫瘤君》等相似的小妞電影中。與此同時,周迅、章子怡等中國影壇首屈一指的女演員也紛紛投身“小妞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一夜驚喜》《非常完美》等小妞電影相繼問世。

年輕一輩的倪妮、周冬雨、迪麗熱巴、關曉彤等也不甘示弱,接過前輩們“小妞”接力棒,《新娘大作戰》《喜歡你》《21克拉》《傲嬌與偏見》《月半愛麗絲》等聚焦女性成長的作品相繼出現,但這一波影片則成爲了中國電影市場上最後的“小妞電影”。

“小妞電影”之所以風靡,不僅在於女性編劇、導演順勢而起,創作了大量女性喜劇題材的影片,也在於其內容不僅以喜劇的形式講述了女性愛情故事,更多地在講述女性的個人成長曆練,呈現了都市女性無論是事業還是心智上都在不斷成熟的過程,對現實生活中的女性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也讓大量女性觀衆找到了自我的映射。

而“小妞電影”之所以“消失”,一方面出於新一批觀衆對女性成長與愛情的不同認知,另一方面也在於“小妞電影”本身的侷限。因爲特定元素的必要性,更依賴於原創而非改編的“小妞電影”在ip改編浪潮下,損失了其核心創作主旨,導致後來的“小妞電影”缺乏新意且流於偶像劇的俗套。

《新娘大作戰》《21克拉》《傲嬌與偏見》《月半愛麗絲》等小妞電影中,已經較難地看到符合邏輯的女主角的勵志成長線,而是陷入“傻白甜”的“低配”鬧劇,故事俗套且沒有營養。而越來越低的票房也正是說明了其質量的降級,隨着一部《你好,李煥英》的票房成功,女性喜劇題材出現越來越多超越外貌焦慮、超越男女愛情的典範之作,“小妞電影”也正式迎來其“窮途末路”。

純愛電影

曾經爲愛哭倒一片,現在則是“工業糖精”

溯源與界定純愛影片,不得不追溯到千禧年前後的日本純愛影片與韓國愛情電影。1999年巖井俊二的《情書》在中國上映,片中令人心醉的暗戀故事,成爲了一代人對美好愛情最初的認知,而《四月物語》《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延續了純愛設定的影片也漸漸被中國觀衆挖掘且知曉。韓國愛情電影則從《八月照相館》起,到2000年後的《假如愛有天意》《我腦中的橡皮擦》《觸不到的戀人》形成了其獨有的韓式純愛影片風格。

無論是來自日本還是韓國,此類影片都擁有浪漫唯美的愛情情感經歷,在暖色調的燈光濾鏡下,呈現出愛情最美好的模樣——與此同時,他們的愛情也因不夠圓滿而帶有悲傷的氛圍,這更凸顯了這份感情的重要,給觀衆留下了無限唏噓的愛情迴響。

臺灣的“小清新愛情片”是日韓純愛片的最佳繼承者,《藍色大門》開始,到《盛夏光年》《最遙遠的距離》《夏天的尾巴》,再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臺灣純愛片加入了更多校園元素,成爲了臺灣2000年後最典型的類型影片之一。但是中國大陸的純愛電影卻因缺乏純愛影片的受衆沃土,發展相對緩慢。

2000年初,雖然陸續有《藍色愛情》《情不自禁》《開往春天的地鐵》等愛情片收穫了觀衆喜愛,但是在製作上卻缺乏純愛片的唯美濾鏡與深層次的愛情片的工業加工。直到2010年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的火爆,將一部屬於中國觀衆的純愛電影帶到了觀衆面前。很多年之後,馮小剛也如法炮製,貢獻了一部屬於老一輩導演的純愛影片《只有芸知道》。

在2010年到2020年,中國電影最高速發展的十年間,市場上出現了以日韓“純愛”爲模板的愛情影片,能看到韓國日本愛情片導演“西進”的作品《分手合約》《第三種愛情》《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我的早更女友》《你好,之華》,也有改編自青春疼痛文學的《匆匆那年》《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左耳》《七月與安生》《最好的我們》,以及原創如《露水紅顏》《一生一世》……創造了“青春愛情”最具存在感的十年,卻始終離真正的純愛電影有着“一步之遙”。

這些愛情片創造了“青春愛情”最具存在感的十年,卻始終離真正的純愛電影有着“一步之遙”。它們更像是電影產業化之後的“工業糖精”,不僅缺少對愛情細膩的描寫與展示,還缺乏對愛情的“信任感”,或許到了這一代人,相信愛情的已經不多了。

在觀衆逐漸對中國純愛電影失去耐心的這幾年,模仿純愛電影的影片並不少,近幾年甚至到達了井噴——《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你的婚禮》《我要我們在一起》《一直一直都很喜歡你》《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如果聲音不記得》《十年一品溫如言》《不要忘記我愛你》《一週的朋友》《暗戀·橘生淮南》一大波上映完就遺忘的影片,始終沒有爲中國找到最好的純愛電影。

與其說中國純愛影片“消失”了,不如說它似乎只是靈光一現,就淹沒於濃烈的商業操盤中,有其形卻沒有其情懷,終於消磨了最喜愛純愛電影的那一批觀衆,而未來的新一代年輕觀衆對愛情的看法或許已經更替,拍攝他們喜愛的愛情片更顯實際。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命題,似乎只要世界上還存在電影,愛情電影就不會消失,在未來,中國電影市場上,仍舊有許多愛情片,在待上映的列表中,《穿過月亮的旅行》《戀曲1980》《應許之日》,以及剛剛拍攝完成的《一閃一閃亮星星》等,似乎都在尋找適合新一代觀衆的純愛模式,雖然屬於“小妞”與“純愛”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了,但期待未來仍舊有不一樣的愛情片。因爲愛情,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