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鉅額補貼,英特爾仍陷“美國製造”困境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趙覺珵】編者的話:“英特爾讓投資者感到失望,”這是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期對芯片巨頭英特爾糟糕業績的評價。但更加失望的可能是美國政府,因爲拿到《芯片法案》迄今最大補貼的英特爾被認爲支撐着美國“重塑芯片製造業”的雄心,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更是將其稱爲“美國的冠軍半導體企業”。數十年來,英特爾一直被視作全球芯片行業的“巨人”,其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更是提出了影響芯片行業半個多世紀的“摩爾定律”。但在人工智能等新產業的浪潮中,這個曾經的“巨人”步履放緩,這被不少人視作美國高端製造業難以重振輝煌的一個縮影。

市值被競爭對手遠遠甩開

“災難性的財報和陷入困境的芯片製造商。”美國《華爾街日報》本月早些時候報道稱,今年二季度,英特爾營收128億美元,淨虧損爲16億美元,上年同期淨利潤爲15億美元。這些業績數字均低於分析師預期。

上述財報發佈後,英特爾的股價本月5日一度暴跌約26%,總市值跌破千億美元關口至918.48億美元。當地時間22日,英特爾股價再次出現波動,股價一度下跌超6%,總市值也在當日收盤時進一步下降至859億美元。相比之下,曾經難以望其項背的對手們股價卻一路高漲。截至22日美股收盤,英偉達總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臺積電總市值8632億美元,博通總市值爲7556億美元,超威半導體的總市值達2455億美元。

對於業績的下降,英特爾首席執行官(CEO)基辛格解釋稱,第二季度利潤令人失望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持續推進產品路線圖。英特爾首席財務官(CFO)辛斯納則進一步表示,公司在加速推進AI PC產品,同時,非核心業務支出高於預期以及限制產能的相關費用。英特爾還提到,因爲美國貿易政策的改變,導致芯片銷售下滑,而且第三季度也會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美股分析師拉里·雷默在投資研究網站“Seeking Alpha”撰文稱,英特爾業績慘淡的最大罪魁禍首是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業務。“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爲英特爾是一家死氣沉沉的公司,其技術落後的產品不斷失去巨大的市場份額。”雷默寫道。

業績的低迷也引發連鎖反應。財報發佈後,英特爾宣佈了100億美元的成本節約計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裁員15%”,預計將有1.5萬人離開英特爾。“我們的營收增長不及預期,也沒有從AI等強大的科技大潮中充分受益。我們的成本太高了,利潤太低了。我們需要更爲果斷的行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的財務業績和下半年前景都比此前預期的更加艱難。裁員是我職業生涯做過的最艱難決定。” 基辛格在宣佈裁員時表示。此外,英特爾還宣佈2024年第四季度開始暫停派息,這是英特爾自1992年起持續派息以來,首次暫停派息。

這一挫折波及了英特爾在德國馬格德堡投建兩座世界先進的半導體晶圓廠的項目。由於項目遲遲未有進展,德國政府19日表示,正計劃將工廠用地出售。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英特爾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走弱,尤其是在AI和先進芯片領域,英特爾的技術和產品與競爭對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英特爾在AI市場上的戰略佈局也存在一些問題,CPU芯片面臨着市場需求下滑和市場競爭加劇的壓力,這進一步加劇了其業績下滑的態勢。

中國市場業績受美國政策影響

除內部原因外,與其他美國半導體廠商一樣,英特爾的業績也不自主地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干擾。自去年以來,美國政府多次對向中國出口的芯片作出限制,英特爾等企業也受到直接影響。

據路透社報道,今年5月8日,英特爾公司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表示,已經收到美國商務部的通知,撤銷向中國客戶出口消費者相關產品的某些許可證,並立即生效。

英特爾在這份文件中沒有透露中國客戶具體名稱,但據英國《金融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美國政府5月7日進一步加大對中國華爲公司的施壓,撤銷一些企業向華爲出口芯片的許可證,涉及的美國企業包括英特爾和高通。

《日本經濟新聞》評論稱,中美在IT領域的對立,爲美國大型半導體企業的中國業務蒙上了陰影。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爲,撤銷現有許可證可能會對美國芯片生產商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媒體援引英特爾公佈的財報數據稱,2023年,中國市場佔英特爾總營收的27%,這顯示出中國客戶在該公司業務版圖中的重要性。此外,《金融時報》上個月的一篇報道披露稱,儘管美中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不斷升級,但英特爾風險投資部門依舊是中國人工智能和半導體業最活躍的外國投資者之一。

報道稱,截至目前,英特爾在43家中國科技新創企業中持有股份。而自該公司於20世紀90年代初成立風險投資部門以來,英特爾已對多達120家中國公司進行投資。

考慮到中國市場的重要地位,包括英特爾在內的一些美國芯片公司此前均曾明確表示,對此類產品實施限制不利於美國芯片行業,因爲這會使芯片公司失去爲國內研發提供資金的收入。當地時間6月4日,英特爾CEO基辛格在臺北出席會議時表示,該公司希望向中國大陸供應儘可能多的芯片。他同時警告稱,美國過於嚴格的出口管制,只會刺激亞洲主要經濟體發展自己的半導體。

基辛格宣稱,英特爾在技術上領先於中國競爭對手,這可以使英特爾在中國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隨着我們繼續生產低於2納米或更先進的製程,英特爾產品在中國市場將具有吸引力。因此,我相信我們將繼續擁有良好的市場機會。但基辛格也補充稱,如果美國對中國芯片行業的打壓過於強硬,就有適得其反的風險。”

中國海關發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數量和金額均大幅下降。2023年中國累計進口集成電路4795億顆,較2022年下降10.8%;進口金額3494億美元,下降15.4%。分析人士認爲,中國集成電路進口數據的下降反映了全球需求的變化,但該數據也受到中國提高本土產量以減少對進口芯片依賴的影響。

沒幫英特爾走出困境?《芯片法案》遭質疑

英特爾曾經是美國高端製造業和半導體行業的代表,它如今遭遇的困境成爲媒體與業界人士關注和分析的重點。《華爾街日報》認爲,英特爾目前問題的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生產的芯片銷量不如以前那麼好,特別是該公司曾經蓬勃發展的數據中心業務受到重創,在服務器CPU芯片領域的份額已經輸給超威半導體。

路透社的報道則從更長的時間跨度分析稱,在過去十幾年,英特爾一直在錯失機會。據多家外媒報道,在2000年前後,英特爾錯過了從電腦向智能手機轉型的機會,甚至拒絕了與蘋果公司的合作;此後,英特爾又錯過了對AI芯片的爆發式需求,在英偉達等對手轉向使用GPU時依然堅持CPU,甚至還錯過了對ChatGPT開發商OpenAI的投資機會。

美國智庫卡託研究所分析稱,英特爾一直以來拒絕接受半導體行業的新分工,即由英偉達這樣的公司專門從事設計,製造交由臺積電等代工廠;而英特爾堅持IDM模式,不僅自己設計芯片,還自己生產芯片,“這被廣泛認爲是一個代價昂貴的戰略錯誤”。

分析人士稱,IDM模式曾經是英特爾領先行業地位的體現,但當英特爾遲遲無法突破10納米制程工藝,芯片製造技術明顯落後於臺積電和三星的時候,超威半導體、高通等競爭對手卻能不斷推出最新制程芯片。

目前,英特爾依然爲自己的芯片製造工廠投下重注。該公司此前曾宣佈,未來5年,要在美國投入10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以及俄勒岡州投資新建芯片工廠以及擴大現有產能。

英特爾持續大規模投資背後的信心是美國政府的支持。今年3月,美國商務部正式宣佈,將通過《芯片法案》給予英特爾85億美元的補助以及110億美元的貸款。雷蒙多稱,這是美國政府根據國會通過的《芯片法案》,給予單個企業最大的一筆補貼。此前,美國總統拜登還親自前往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英特爾新工廠,以展示其對這家美國企業寄予的厚望。

目前,包括臺積電、三星、美光科技等半導體企業都已獲得美國政府通過《芯片法案》給予補助,但英特爾獲得的直接資金支持是最多的。美國卡託研究所的一篇文章認爲,“對於華盛頓的很多人來說,《芯片法案》的成敗將取決於英特爾。”

張孝榮認爲,英特爾無疑是《芯片法案》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然而,鉅額補貼並不一定是促使英特爾提高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雖然補貼可以爲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但並不一定能帶來技術的突破和市場份額的擴大。

美媒分析稱,按照目前的規劃,英特爾今年資本支出高達250億美元至270億美元,明年將繼續投資超過200億美元。但糟糕的財務業績和融資環境,可能會直接影響英特爾後續投資能力。

“我們仍然不知道英特爾是否真的能夠以商業上可行的方式製造出尖端芯片……我們還不知道《芯片法案》的支出是否會轉化爲一個充滿活力的、尖端的美國半導體產業。”卡託研究所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