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日篩10萬例 英居家檢測遭質疑
臺灣至今未對COVID-19(新冠肺炎、一稱武漢肺炎)採取普篩政策。圖/pixabay
臺灣至今未對COVID-19(新冠肺炎、一稱武漢肺炎)採取普篩政策,不過包括南韓、德國都成功以普篩趨緩病例新增速度、降低死亡率,就連一度採取「佛系抗疫」的英國也大轉彎,宣佈要在4月底前每日篩檢10萬例,推出像驗孕一樣簡便的居家檢測。而臺灣清明連假各景區遊客爆增,臺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再次呼籲擴大檢測範圍。
一個月前,英國還說找出每起病例不是第一要務,但在英國新冠肺炎病例超過4萬例、首相強森都確診,還得入院檢查之際,強森改口:「篩檢很重要。」承諾要達到每日檢測10萬例的遠大目標,對比目前日檢1萬例,足足擴大10倍。
官方態度急轉彎,關鍵原因之一是連醫療人員都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染病,而不敢輕易踏進醫院,導致人手大缺。英國官方已購入1,750萬份居家抗體檢測,這種像驗孕棒的試劑,標榜只要15分鐘、從手指取一滴血滴入試劑就知道結果,不需要任何專業訓練。一旦測出血液中有抗體,就能恢復上班、迴歸正常生活。
居家檢測像驗孕一樣簡便,可靠嗎?
其實早在3月初,就有科學家發表這類驗孕棒式試劑的研究成果,預計上市後每份售價將低於1英鎊(約臺幣37元)。但當時表示仍在早期研發階段,至少需要6個月才能正式使用。現在英國政府卻急着要用,準確度立刻遭到英國媒體質疑,《衛報(The Guardian)》引述參與試劑效果驗證的科學家說法表示,市面上販售的居家試劑,還沒有任何一種完全可靠,即使有90%的準確度,也是在醫院針對有明顯症狀的病人使用,才這麼有效。
英國官方一度信心滿滿表示,民衆幾天內就能在網路和實體藥妝店買到這些試劑,但衛生大臣漢考克(Matt Hancock)隨後坦承驗孕棒式試劑「還不夠好」,淡化驗孕棒式試劑的重要性。其實英國民衆現在能自費購買的試劑不只於此,但恐怕所費不貲。
驗孕棒式的居家篩檢雖然簡便,但準確度受質疑。(圖片來源:pixabay)
倫敦企業Rightangled研發出的居家試劑可直接寄送到府,採用的是傳統的咽喉擦拭液採檢,使用者跟着影片示範將棉棒深入咽喉,再將檢體放入滅菌袋中寄回,3天后就能知道檢測結果。
只是每份要價200英鎊(約臺幣7,400元),即使以半價提供給醫護人員,也要臺幣3,000多元,恐怕不是人人負擔得起,但CEO賽博亞(Abdullah Sabyah)表示,短短一週內就有數千份訂單涌入。
另一家Diagnostics for the Real World則研發了檢測機器森巴2號(Samba II),研發人Helen Lee強調使用方式「像煮飯一樣簡單」,同樣以棉棒採檢,90分鐘就能知道結果,收費38美元(約臺幣1,100元)。但Helen Lee表示大量生產仍有困難,並不是資金不夠,而是原物料不足。
她直言目前全球都受限於試劑原物料的供應,「就好像海嘯侵襲全世界,但不是人人有救生衣。」
德國抗疫的超前部署受各界讚揚。(圖片來源:pixabay)
除了原物料不夠,普篩也要和時間賽跑。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德國一週可篩35萬例,尤其感染風險最高的醫護人員更進行常規性篩檢,爲了簡化流程,有些醫院將醫護每10人分爲一組,進行「區塊篩檢」。
方法是將10份檢體都混合在同一份保存液中,再檢驗這份保存液中是否帶有新冠病毒,一旦發現病毒,就表示10人中至少1人確診。接着一個一個採檢、確定到底是誰染病即可。反過來說,只要這份保存液不帶新冠病毒,一次就能排除10人的染病可能,等於瞬間將檢驗量能擴大10倍。
新冠肺炎目前在德國的致死率只有1.4%,遠低於義大利的12%,以及英、法的10%,及美國的2.5%。即使是同樣實行普篩的南韓,1.7%的致死率仍略高於德國。
清明連假後恐出現破口,臺灣需要普篩嗎?
至於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仍表示以居家檢疫優先,表示只有當疫情到「社區個案人數暴增」和「感染源不明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纔會考慮普篩。
不過清明連假期間各景區遊客爆增,各界都擔心已出現破口。臺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再次建議擴大檢測範圍,他認爲政府目前採用被動檢測方式,無法有效掌握人羣中誰是感染者、誰是未感染者,建議優先檢測3類人員:
2.廣泛接觸羣衆的超商店員、送貨員、司機
3.確診個案的所有接觸者,以及所在地區的抽樣民衆
詹長權也呼籲政府對入境者採取全面檢測。臺灣能不能像德國一樣超前部署、維持抗疫成果,清明連假後或許就是分野。
資料來源:CNN、Daily Mail、The Guardian、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