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李學文專欄-誰要用「數位象牙筷子」?

這讓我想起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意外得到了一雙象牙筷。他開心地拿着它們吃飯,並小心翼翼地保養。有一天,他突然覺得碗實在和這高檔的筷子配不上,於是買了個玉做的碗。又有一天,他覺得這玉碗不能用來盛野味粗菜,於是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久了,他又覺得這木桌子也該和這些東西相匹配,於是又換了張大理石桌…,然後裝修房屋、綾羅綢緞、精雕馬車…,散盡家產後才發現,原來最配不上這個環境的,是自己的氣質。

想像中,戴上了AR眼鏡,會自己以爲活在鋼鐵人的電影情境中,一直到我在CES真正親身體驗幾款產品後,作爲消費者嚴苛的感受才一一浮現;一會兒發現影像不夠鮮明,想說周邊如果有智慧燈光設備主動設定明亮度就好了;沒興趣的商品資訊不斷浮出眼前,真正感興趣的訊息,商家卻反而並未支援,心想,應該需要一個全方位的訊息平臺吧;再過一會兒,載具顯示電池電量不足,發現自己需要的,原來是隨時可以無線充電的功能…。戴着AR眼鏡去找使用情境與拿着象牙筷去配合生活條件,兩者境況其實很相似。當然啦,如果AR眼鏡是鎖定一些工廠或專業應用場域,環境因素相對地可以得到較有效的控管,但是AR眼鏡最大的商機卻是在一般消費大衆,情境的控制是複雜許多的。

我竊將AR眼鏡戲稱爲「數位象牙筷子」。其實,在數位匯流的世界裡,這種筷子還真不少見。物聯網、智慧家庭、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等,如果要真正服務到位,哪一個不是需要基礎設施、軟體、硬體與服務內容等相當充分的環境配合?這裡還未涉及人類的習性與在地文化哩。

再以智慧家庭爲例,目前市面上已有一些應用情境:大門辨識身分後自動開啓、客廳音響自動爲您播放出最喜愛的音樂、遠端利用手機操控關閉瓦斯爐、查看冰箱食物保存期限,只要對着投影顯示器揮揮手,便可以知道衣服何時會烘乾、調整空調溫度、設定灑水系統,還有,在大熱天下班回家之前,便可先用手機設定打開冷氣等。

數位家庭概念已經存在多年,只不過,就我周遭的經驗得知,絕大部分的親友們仍是走到家門前,纔開始翻皮包找鑰匙,還是習慣坐在沙發上拿遙控器開電視,仍然是聽到茶壺水沸鳴笛纔去關瓦斯爐,家中依舊使用非自動調光調色的鹵素燈泡。

你是否也好奇,好萊塢電影多年來不斷描述的科技生活,爲何在現實生活上實踐是如此困難?你也曾想過鋼鐵人會有那樣的AR頭盔應用情境,那是因爲他的自家就是一個超級先進科技的實驗環境,甚至可以製造微型核融合反應爐;比爾蓋茲的智慧家庭,說不定還是由他養的一羣專業數位管家幫他打理的呢!

過去人類適應環境,現在,人們想要借用科技的力量,讓環境來適應人類,這種精神值得讚揚。只不過,有了一雙數位象牙筷子,要重建多少環境?建造一個智慧家庭又得要「破壞」多少一般人的生活習慣?這種有形及無形的成本,你、我或是社會在何時可以負擔得起?

用數位象牙筷子來比擬AR眼鏡,也許大家就更容易瞭解爲何VR還是要比AR更容易成就市場了,VR是創造一個沉浸的世界,你只要管這個世界有不有趣,能否讓人沉迷,AR與上述的其他新興科技軟硬體不同,它需要搭配太多的基礎環境建設,內容及應用的條件。

在數位匯流的世界裡,最終這個生態系統是人爲打造的,還是自然形成的,比較適合這雙象牙筷子的使用情境?這還真是茶餘飯後可以討論的有趣話題哩。(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