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認證考正名「臺灣臺語」 學者12字痛批欲蓋彌彰

教育部近日配合修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將行之有年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擬更名爲「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近日配合修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第二條,將行之有年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擬更名爲「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但學者認爲,若以國家語言法的角度觀之,閩、客、原住民語等已是公認的國家語言,閩南語單獨列爲臺語恐有爭議;更有教授指此舉是欲蓋彌彰,背後的政治用意昭然若揭。

民進黨籍立委陳培瑜六月於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上指出,文化部長李遠、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均稱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臺說「臺語」,但教育部卻遲遲不正名,要求應於課綱外書面資料或教育活動正名爲臺語。

近日教育部公告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第二條修正草案,因配合行政院國家語言發展報告和函示,推動國家語言一致性,未來書面用語規範應優先使用臺灣原住民族語、臺灣客語、臺灣台語、臺灣手語、馬祖語等,因此配合將閩南語修正爲臺灣台語,屆時考試將改爲「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

但一名臺師大教授表示,若放在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框架中觀之,則客語、閩南語、原住民語等都是已經是國家語言,爲何單獨閩南語可被獨立稱作臺語、臺灣的語言,確實不太合理,也可能釀成爭議。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系主任吳昆財以12個字迴應「欲蓋彌彰、徒勞無功、居心叵測」。吳表示,全世界數千萬人使用閩南語,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有華人使用,在當地稱新加坡閩南語,沒有人認爲有政治意涵,爲何在臺稱閩南語就有政治意味,改爲臺灣台語可說是欲蓋彌彰。

吳昆財也說,若改稱爲臺灣台語,則離開臺灣什麼都不是,只是浪費心力和時間,也無顧及臺灣其他族羣的想法。語言名稱本無政治內涵,除非有心人士是想倒果爲因,去中化的心思昭然若揭。建議政府應務實不務虛,全世界的閩南語實則大同小異,不需要刻意區分,通稱爲閩南語最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