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公園B2「窮窮老老的人沒有了」 社工嘆:萬華是溫柔的地方
▲許多老年人、無家者來到艋舺公園,度過他們的一整天。(圖/翻攝自Google Map)
文/李利嘎
編按:作者目前在芒草心慈善協會擔任街遊計劃執行,培訓街友成爲導覽員,讓他們藉此說出自己的人生故事。有80%的參與者在歷經過街遊導覽後,對艋舺公園改觀,發現原來很多無家者都有工作,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爲無家者,只是我們運氣比較好。」
雖然很多觀光客覺得艋舺公園很恐怖,但我很喜歡那裡。
春天有九重葛花瓣雨,夏天有盛開的大花紫薇與黃金色阿勃勒花串,秋天則是橘紅到像燃燒的鳳凰花。冬天的艋舺公園有什麼花我倒是沒有印象,因爲我的注意力都被艋舺公園與三水街交叉口的超便宜芋頭粥吸走了。
擡頭的花景美好,人間的風景也很好。很多老人家與身障者推着輪椅在這裡聚集,他們通常很無聊的在發呆,有些人賭棋(警察也在旁邊密集巡邏着)。很多老人會很強調他們不是街友,他們是特地從三重或板橋搭車來這裡看人的。
一開始剛來艋舺公園的確會覺得怪怪的,這裡休息的人和東區或西門町時尚少年少女、或大安森林公園裡面穿着較體面的人差距很大,他們年紀大,穿着也比較破舊。但你再停留久一點,你會喜歡這個公園,這是一個溫柔的公園,她的懷抱中接納了老人,與沒有家的人。
但許多人不這樣覺得,他們認爲就是因爲艋舺公園有很多遊民聚集,所以「這個問題應該被處理」。主張驅趕潑水當然是很不人道的做法,所以社會局採取了許多專案與措施,例如警方加強在艋舺公園巡邏,這裡見警率很高。而社工也常常到艋舺公園探訪,有新面孔就會聊聊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地方?需要安置的話,社工會協助找到住所,甚至還不用社工出面,這裡的人就會叫你去梧州街36號找社工了。
▲對於艋舺公園,民衆評價兩極。(圖/翻攝自Google評論)
不想接受安置、睡在公園的遊民,他們的行李也每人領到一個袋子打包好,在公園分成幾個點集中管理,晚上八九點可以睡覺的時候,大家會取走並在地上打開鋪蓋好好休息,隔天早上五點半起牀後再打包放回去,去旁邊廣場排隊等着上工。接着就有許多老人家早上起牀後,從家中搭車來艋舺公園,開始新的一天。
城市是屬於大家的,盡最大的努力讓所有人都能好好在這城市生活。
以前,艋舺公園地下二樓曾經有個很酷的地方,有許多的老人家會在那裡看電視、喝茶、唱歌、跳舞,但很多人覺得那裡暗暗的很可怕,後來就被改造成了開放、乾淨、充滿文創氣息的商業空間了,那些看起來窮窮老老的人沒有了,大家可以放心了,但那裡也沒有人了。
然後大家開始檢討起爲什麼B2沒有人,一定是因爲標示不清楚的問題。
OK,一定不是因爲我們把原本在那裡的人趕走了的問題。
這篇報導也檢討起青草巷,覺得那裡舊舊亂亂的。事實上我帶着遊客導覽的時候,大家都很喜歡青草巷有機的氛圍,一走進去撲鼻的青草味,擡頭時上面掛着像外星球的果實,低頭也滿滿的草藥,老闆熱情問你要買什麼,你可以跟老闆討論你的狀況,老闆會給你建議,帶着天然的花花草草回家煮茶喝。你的感官會很忙,而我很喜歡。我希望這裡不要變成棉花田生機園地那種風格,那樣的店已經很多了。
▲無家可歸的街友,就不能被體面的城市所接納嗎?圖爲示意圖。(圖/記者李鍾泉攝)
萬華,是個溫柔的地方,包容着很多很多不一樣的人。老老的人,年輕的人,有錢的人,沒有錢的人,有家的人,沒有家的人。
看完報導我其實很難過。很想問,因爲不好「看」,觀光客會害怕,所以不值得出現在這裡嗎?如果拆了艋舺公園或辦很多熱鬧活動,想辦法讓這些不體面的人不要出現在這裡,那他們要去哪裡?而龍山寺已經很多觀光客了,這樣還不夠嗎?艋舺公園也要更觀光取向嗎?我們到底要觀光到什麼程度?我們能不能讓觀光客看見,這城市除了光鮮亮麗以外,還有溫柔的那一面?
本文已獲李利嘎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閱讀。作者簡介-芒草心慈善協會街遊專案社工、遊民外展中心社工師、101社工師專技高考合格;她認爲,多數人都希望趕走街友,以爲「髒髒臭臭又好吃懶做不工作纔會變遊民」,而非提供協助,但只要真的與無家者朝夕相處,會發現他們不過就是一般人。
雖然很多觀光客覺得艋舺公園很恐怖,但我很喜歡那裡。 春天有九重葛花瓣雨,夏天有盛開的大花紫薇與黃金色阿勃勒花串,秋天則是橘紅到像燃燒的鳳凰花。冬天的艋舺公園有什麼花我倒是沒有印象,因爲我的注意力都被艋舺公園與三水街交叉口的超便宜芋頭粥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