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上月製造業PMI萎縮

圖/經濟日報提供

全球製造業活動以疲軟情勢爲2023年劃下句號,因爲中國大陸與已開發市場的經濟活動全面疲軟,削弱對貨物商品的需求;從亞洲到歐元區再到美國都同樣黯淡。

標普全球(S&P Global)2日公佈的一系列去年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都顯示景氣持續放緩,要一段時間纔會有所起色,對金融市場過去幾周重新出現的樂觀情緒,構成重大挑戰。

美國製造業PMI最終值比初估值更低,爲47.9,連續第三個月低於50。歐元區製造業PMI終值爲44.4,較初值與11月的44.2高,但仍低於景氣榮枯線的50,連續第18個月萎縮;一項衡量產出的指數爲44.4,雖高於44.1的初值,但不如11月的44.6。這強烈表明歐元區去年第4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應已陷入萎縮,加上官方數據先前公佈,歐元區去年第3季GDP縮減0.1%,因此將形成連續第二季萎縮,符合衰退的技術性定義。

在消費者需求不夠熱絡之際,多數亞洲國家去年12月見到新訂單和產量減少,投入成本也攀升,且供應鏈表現惡化。

大陸方面,財新傳媒昨(2)日公佈2023年12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0.8,較前月增加0.1個百分點,連兩個月位於擴張區間(50以上),爲近四個月來新高。雖然數據反應制造業持續擴張,但需求不足、預期疲弱問題仍在。

至於臺灣,去年12月製造業PMI惡化至47.1,不如前一個月攀抵48.3的八個月高點;南韓PMI小幅下滑至49.9,跌破50。儘管南韓出口表現有改善,但標普全球指出,新訂單月比進一步下滑,原因是國內經濟疲軟和中國大陸需求減緩。東南亞製造業活動也萎縮。

標普全球經濟學家巴魯奇表示:「雖然東協製造業近期下滑整體是溫和的,但愈來愈多跡象顯示需求疲軟會導致進入2024年後產值再次下滑。」「這個地區的製造業者希望新訂單增加,協助支撐未來一年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