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努力變廢地爲良田

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道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7月12日報道,隨着糧食進口飆升至創紀錄水平且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中國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在國內生產更多糧食。這促使高層官員集中關注這項任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土地。

儘管中國不太可能很快退出全球市場,但其致力於糧食安全的決心是明確的。中國第一部糧食安全保障法上個月生效,旨在加強促進國內糧食生產的努力。這部法律完成起草並獲得通過,凸顯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

中國農業大學專門研究土地問題的教授孔祥斌說:“確保糧食安全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不可避免的選擇,這是最基本的安全問題,也是主權問題。而耕地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關鍵的東西。”

孔祥斌估計,中國有600多萬公頃的休耕土地。除此之外,大片土地由於污染或鹽度過高而無法使用。經過多年的研究,中國已經開始在解決最後一個問題方面取得成功。

例如,山東省的一個村子距離黃海不到20公里,這裡的土壤含鹽量今天仍然很高。連續幾代農民被迫忍受微薄的收成,或者遠離家鄉去找工作。

現在,藉助於一種開創性的方法,村裡的田地在今年5月已經長出一排排齊膝高的小麥,最近剛剛收割。這種方法的原理是鬆解困住鹽分的緻密土壤,將鹽分從土壤中沖洗出來。如果可以複製,這項技術可能會改變中國國內穀物和其他作物的生產。

中國可利用的鹽鹼地面積幾乎相當於奧地利的國土面積,約佔中國耕地面積的6%。由於傳統的灌溉方式和氣候變化,鹽鹼地在黃河沿岸蔓延。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表示,含鹽土壤面積至少佔全球耕地面積的10%,還有超過10億公頃的土地面臨風險,“對這些土壤的可持續管理對於滿足糧食需求至關重要”。

中國農業大學的胡樹文教授在北美從事生物材料研究多年後,開發了上述處理鹽鹼地的方法。胡樹文團隊的研究人員說,自土壤經過處理以來,產量增至原來的三倍,與普通麥田的水平相當。

胡樹文的團隊已經在中國各地改造了超過13.3萬公頃的鹽鹼地,他們計劃今年再改造約2.7萬公頃。

被改變的不只是鹽鹼地。重慶恆昇大業建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衆多嘗試將閒置礦區改造爲農田的公司之一。

總之,有跡象表明形勢正在好轉。中國政府2023年表示,中國的耕地總量在過去兩年有所增加。(編譯/卿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