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誕辰130週年|手稿、書畫、戲衣裡的“梅藝今輝”
梅藝今輝——紀念梅蘭芳誕辰130週年展 主辦方提供(00:38)
2024年是梅蘭芳誕辰130週年。7月23日,“梅藝今輝——紀念梅蘭芳誕辰130週年展”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啓幕。展覽遴選出200餘件與梅蘭芳密切相關的展品,包括手稿、書畫、古籍、戲衣、戲單、樂器、唱片等,全方位展現梅蘭芳的藝術生涯。
展覽分爲“序言”“一代宗師”“文化使者”“情懷擔當”“使命新生”“念念不忘”六個板塊,展陳各類文物,並設計互動環節,觀衆站在展櫃前指定位置可收聽到梅蘭芳戲劇的選段,展覽中也復原了梅蘭芳的書房、梅蘭芳表演的戲臺等等。
梅蘭芳展覽現場
梅蘭芳展覽現場
戲曲界一代大師的成長
梅蘭芳的童年在風雨飄搖的清末度過。他3歲喪父,14歲喪母,很早就開始分擔贍養家族的重擔,在這個本分忠厚的伶人家庭裡,祖母慈祥賢德,教導他正直勤儉;伯父梅雨田是一代胡琴聖手,指導他循序漸進地掌握京劇表演藝術的基本功。
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是清朝同治、光緒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崑腔衍變爲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劇旦角表演藝術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他是四代京劇梨園世家的創始人。
《同光十三絕》畫像(摹本)左三爲梅巧玲飾演的蕭太后
梅巧玲手書“知我斯人”隸書對聯
《梨園影事》該書記載了梅氏三代的相關資料,其中印有梅蘭芳父親梅竹芬便裝照一幅
《昇平署外學花名》其中有記載有進入清宮表演的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
梅蘭芳成長於大變動的時代,戲曲隨着時代更迭而不斷髮生新的變化。他按照梨園慣例走上藝術道路,8歲師從吳菱仙等人學戲,10歲首次登臺,13歲正式搭班喜連成(後改名富連成),邊學邊演,刻苦自立。
梅蘭芳幼年在唱做、腰腿、把子、蹺功等方面都下過很深的功夫,幼功紮實,因此他後來的戲路寬廣,能夠突破青衣和花旦的界限,創造新的表演風格,並且在老年仍能活躍於舞臺,進行新的創造。
廣德樓三月初八戲單 1909 年 該戲單爲宣統元年(1909)印行,爲目前存世最早的梅蘭芳演出戲單,其時梅蘭芳搭班“喜連成”演出,尚不滿 15 歲。
梅蘭芳《斷橋》定妝照
1912年至1932年的20年,是梅蘭芳藝術成長的最重要時期。他從密集創作時裝新戲、古裝新戲的經驗中,探求新的表現形式,努力發揮自己的天賦,逐步強化個人表演風格,深入細緻塑造人物形象的階段,由此形成獨樹一幟的梅派藝術。
丹桂第一臺十一月十九日戲單 1913 這是梅蘭芳首次赴滬演出
這二十年間,梅蘭芳塑造了許多深入人心的角色,今天,中國藝術研究院還藏有梅蘭芳的多件戲衣。
《遊園驚夢》戲衣 《遊園驚夢》是梅蘭芳的招牌戲和代表作,一直演出到晚年
梅蘭芳《遊園驚夢》劇裝照
《太真外傳》也是梅蘭芳創排的古裝新戲之一,由齊如山、李釋戡等編寫。全劇共分四本,1925年上演頭、一本,1926年上演三、四本。該戲皇皇鉅製,機關佈景流光溢彩,創制新腔曲盡其妙。該戲主要演員有梅蘭芳(飾楊玉環)、王鳳卿(飾唐明皇)、姜妙香(飾高力士)、姚玉芙(飾念奴)、蕭長華(飾楊國忠)、侯喜瑞(飾安祿山),演出陣容強大,珠聯璧合,極一時之盛。
《太真外傳》戲衣
《太真外傳》之後,梅蘭芳不再創作時尚的新戲,轉而以改編創演古裝戲爲主,《霸王別姬》《宇宙鋒》《鳳還巢》等作品更成爲梅蘭芳的經典名劇。梅蘭芳在廣闊的中外藝術視野中,不斷地學習吸收,融會貫通,並且將中國京劇藝術及古典戲曲精神傳播到了東西方世界,贏得良好的國際聲譽。梅派表演美學不斷地被世人所歎賞,在中西戲劇的對照中,成爲中國戲曲美學的典型代表。
展覽現場
傳播戲曲文化的使者
20世紀上半葉,梅蘭芳訪日、訪美、訪蘇的演出實踐掀起了戲曲對外傳播和交流的高潮,引起世界戲劇界、文藝界對中國戲曲、中國傳統藝術的廣泛評論和多元認知,而梅蘭芳也從交流與反饋中,不斷認識戲曲藝術傳統的價值和重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梅蘭芳作爲文化使者,赴朝鮮、日本等國演出,在多次國際交流中展示戲曲所承載的國家形象和國家聲音。
《梅蘭芳遊美評論集》剪報20世紀30年代
梅蘭芳和卓別林合影
梅蘭芳赴美演出戲臺(模擬)
1919年、1924年梅蘭芳兩度訪日,1930年前往美國訪問演出乘船往返時均途經日本,也成爲一次非正式的訪問。梅蘭芳前兩次的東瀛之行不僅憑藉中國戲曲的魅力征服了日本民衆,而且與一些日本藝術家結下了深厚友誼。京劇不僅在東方鄰邦找到了知音,還在某種程度上給予日本傳統戲劇界許多思考和啓示。1956年,梅蘭芳率領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赴日演出。
赴日演出照片冊
《朝日畫報》刊登梅蘭芳的劇照
梅蘭芳的中外文化交流既傳播了中國京劇的藝術丰采,也弘揚了戲曲傳統的文化精神。他一生用戲曲之美面對世界的審視和觀照,更用舞臺藝術的創造展示了戲曲人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智慧。
在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危難艱險之際,梅蘭芳也敢於擔當,堅持抗爭,排演了鼓舞人心的《抗金兵》和體現國仇家恨的《生死恨》。
梅蘭芳初校《抗金兵》
《生死恨》譜
梅蘭芳還蓄鬚明志,拒絕給侵略者演出;避居上海、香港等地,靠賣畫補貼日常用度,體現出堅貞不移的民族氣節。
“蓄鬚明志”照
有情懷擔當的人民藝術家
梅蘭芳雖出身於舊社會的梨園行,但是絲毫沒有保守、慳吝的舊習氣,一生關心公益事業,積極地參與各類義演,在賑災、募捐和慰問活動中,秉持仁義忠厚之心,奉行藝術“爲人”宗旨,贏得了梨園和社會的廣泛讚譽。
20世紀初期興起的“整理保存國故”運動,在當時各界引起極大的反響,梅蘭芳無疑也受到了這一思想的影響,他留心於傳統戲曲及表演藝術資料的保存,將許多精美的古代藝術文物悉心收藏,爲當下的文化研究留下了豐富的珍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梅蘭芳先生將自己的珍貴藝術收藏貢獻給了國家,據統計,中國藝術研究院、梅蘭芳紀念館等單位收藏的梅蘭芳相關藏品達四萬餘件(套)。展覽中也展出了梅蘭芳捐贈的珍貴戲衣、樂器及古籍等。
梅蘭芳捐贈的各類文物
梅蘭芳捐贈的各類文物
梅蘭芳捐贈的各類文物
梅蘭芳是京劇表演藝術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在舞臺表演藝術領域。他創造了多樣個性鮮明、端莊雅秀的舞臺藝術形象,嬌俏柔媚的少女,英勇颯爽的女英雄,清靈飄逸的神女,含悲裝瘋的宦門小姐,抑鬱醉酒的深宮貴妃等等,各具情態,各有丰采。這些人物給人以難忘的美感,令觀衆深印心扉,揮之不去。梅蘭芳一生演繹的角色與其自身的人格風範交相疊映,形成獨具個性特徵的梅派藝術,他對角色不斷地琢磨昇華,追求高度洗練、中正平和的分寸感,在表演藝術實踐中展現出清醒、自覺的自我風格建構。
梅蘭芳與家人
梅蘭芳不僅是一名優秀的藝術家,更是肩負文化使命的人民藝術家。20世紀50年代初,他回到北京,定居北京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在這裡見證了從舊社會奔向新中國的社會變遷,更迎來人生與藝術的“新生”。隨着全國戲曲改革工作的籌備和推進,梅蘭芳和他的藝術同行,積極投身於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中,排演了衆多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劇目,將優秀的戲曲經典帶到了全國各地。
1951年3月,爲籌備建立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前身),梅蘭芳請毛澤東主席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同時題寫“中國戲曲研究院”院名。同年4月3日,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梅蘭芳受命擔任院長;1955年1月,中國京劇院(國家京劇院前身)成立,梅蘭芳擔任首任院長。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據悉,本次展覽是“梅蘭芳誕辰13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之一,系列活動還包括座談會、梅派經典劇目系列演出、梅派名家匯演、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展覽、文化講座等。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10月23日。
開幕式現場,京劇梅派藝術傳人,臺灣傳統戲曲表演團體國光劇團首席藝術家魏海敏、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郭霄和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胡文閣分別演出了《貴妃醉酒》選段、《天女散花》選段和《穆桂英掛帥》選段。北京京劇院樂隊伴奏,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和泰州梅蘭芳京劇團參與演出。
展覽開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