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窮人何去何從

(示意圖/達志影像)

住在聖地牙哥的瑪利亞女士每天去健身房,在跑步機上跑30分鐘然後去工作,剛見她,有如注重養生的上班族,但是瑪利亞上健身房主要目的是來用洗澡設備。兩年前,她離婚後失去大部分財產,工作收入無法付房租,在汽車上搭個簡單的牀鋪,晚上睡在車上。

沿着阿帕拉契山一帶一度是美國最重要的煤礦產地,現在煤礦已枯竭,大部分人都無業或低度就業,4口之家必須仰賴每月600多美元的食物券,孩子靠學校營養早午餐過活,學校放假,很多家庭就有斷炊之虞,這時只有靠志工挨家挨戶分送食物。

很難相信這是世界第一強國的景象,連食物都難自足。農業部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每7名美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飢餓威脅,也就是約4600萬人(相當臺灣人口的兩倍,其中大約1700萬名兒童),爲1995年以來最高。

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美國的貧困率大約在10%到11%之間。這意味着約有3300萬至3600萬美國人生活在貧困中。讓人驚訝的是,從1965年詹森總統誓言消除貧窮至今,歷經近一甲子,仍是不可能的任務。

富有的人面貌大同小異,貧窮的人面貌各異,各種膚色、各種族裔、各種年齡散佈在美國各州,有的是世代貧窮無法翻身,有的是遭遇危機一蹶不振,然後陷在貧困漩渦中。

在貧窮人口中,有相當比例的白人,他們大部分住在南方。有本書《白垃圾: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具體而微講出這羣白人最早來到美國,如今爲何依然貧窮,是時代淘汰了他們。工業時代淘汰了農民;全球化,美國工廠外移,又淘汰了工人。而這些人就是川普的支持者,他們憤恨外來移民搶了他們工作,也妒忌很多移民第二代馬上可踏入主流社會,他們是很容易被煽動的一羣。

美國一向自詡爲一個沒有階級、機會平等的樂土,只要勤奮工作就可以向上流動、出人頭地。但近年來貧富差距急速拉大,要翻身甚至保持現狀,也是從小孩開始就要贏在起跑點,必須上好的小學,接着好的中學,大學可以上長春藤或類似學校,未來就業纔有保障,可擠進中產階級。但貧窮區的學校水準差,學生缺乏動力,沒有同儕互相砥礪,很容易淪入犯罪、吸毒、暴力,更沒有向上移動的機會。這常見於西班牙裔及非洲裔人口集中地。

近年來,由於通貨膨脹、房租、物價高漲,美國形成高風險社會,美國人很少儲蓄,大多是月光族,甚或寅吃卯糧, 所以一有事故,例如撞車、失業、自己或家人生病,馬上就捉襟見肘,房貸付不出,或失業就淪爲街友;而且信用破產,借不到錢,從此就很難再躋身中產階級了,只有向下流動。

美國夢就像雙面刃,成功或失敗在一線之間,這羣貧窮人口對現實不滿,卻將在美國政治及社會上形成一股重要力量,對美國是福是禍,尚難得知。

第一大國卻淪落成4600萬人口沒有足夠的食物吃,這現象也值得很多國家警惕,消除貧窮,縮小財富差距應爲施政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