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狙擊手: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美學

▲《美國狙擊手》。(圖/公關提供)

文/小右派

「美國狙擊手」在美國一上映就攻進票房紀錄。許多美國人基於愛國主義觀點大力推崇,當然也不乏有人站在人道主義與「反美帝」的立場批評(美國人與非美國人都有)。但這兩種人顯然都沒有好好了解這部電影以及它的導演。這部片其實表達了對於當前美國的批判與反思。

賞析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必須先對他這個人的思想有所瞭解。

克林伊斯威特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以及演員,毫無疑問)之一。如果要用顏色來象徵他的作品,就是閃耀着金黃光芒的棕灰色。古典英雄、美國,這三個名詞的融匯就是克氏電影的主題。

作爲演而優則導的電影人,克林伊斯威特的作品總在懷念一個「回不去了」的美國。這個美國絕不是侵略者,但也不是孤立主義者,而是保護者。這個美國奠基於獨立、自由的個人主義,但也強調家庭價值與社會連帶。這個美國推崇英雄主義,但是建立在絕對平等的基礎上:任何販夫走卒都可以是英雄,只要你/妳有雙手與肩膀。

可以爭辯的是,與其說過去曾經存在過,這個克林伊斯威特的美國其實如同雷根政治理想中的美國一樣,毋寧作爲一種未來式的理念。這也是雷根保守派爲何與許多憤世嫉俗的保守派都不一樣:前者是相信人性樂觀主義,後者是懷疑人性的悲觀主義。也因此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雖然帶着濃濃的懷舊風:導演是老人、風格乍看也很老派,但在內行人(尤其是Reaganite)看來卻充滿了希望。

▼《美國狙擊手》。(圖/《美國狙擊手》電影臉書專頁

一般認爲克林伊斯威特在政治立場傾向保守派,這當然沒有疑問(在歐巴馬主政之下很多溫和派都會變成保守派XD)。但嚴格說來他應該是自由至上主義者(Libertarian),反對國家介入社會與經濟重分配,但基於同理也不可能贊成帝國主義式的侵略與美國本位主義。(雷根曾說過,一個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必然是個自由至上主義者。可惜很多激進保守派拼命自我標榜爲雷根傳人,卻都不記得這件事了。)

作爲一部戰爭片,在我看來「美國狙擊手」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反戰電影(與他的其他諸多作品一樣)。主角Chris Kyle在德州長大,父親從小就帶他一起持槍打獵,虔誠信上帝,家風嚴厲、不容許任何不端的生活舉止:他稱呼父親爲Sir,這是美國最保守的傳統教育整部片的主旨就是一開始父親教他的一個道理:世上有三種動物:羊、狼與牧羊犬。羊是被欺負者,狼是欺負者的,牧羊犬是保護者。而他必須當牧羊犬。這也是古典美國精神對於英雄的定義。

然而懷抱着英雄主義的Kyle偶然從軍之後,卻發現真實世界與他在德州鄉下的觀點截然不同。真實世界,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當人脫開了文明的束縛,一切只有保命與完成任務,羊與狼的界線往往是模糊的。這一秒我是羊你是狼,但下一秒很可能我就能化身爲狼開口吃了你。也因此最爲難的其實是牧羊犬的角色。然而Kyle從軍的初衷正是認爲美國扮演的是牧羊犬的角色,他在戰場上也因爲過人的狙擊技術而被派任掩護突擊部隊的狙擊手,這角色更是牧羊犬中的牧羊犬。

隨着同袍一一陣亡,美軍乃至於Kyle自己的角色也由牧羊犬漸漸轉變爲羊與狼。特別是反恐戰爭的衝突型態,讓傳統的價值觀完全使不上力。受到武裝恐怖分子襲擊而損失慘重時,美軍是可憐的羊羣,但反攻掃蕩時面對沒有武裝能力的平民,他們又是不折不扣的狼。這幾次赴前線出任務的角色錯亂讓Kyle開始出現創傷後壓力震候羣(PTSD),出現麻木、緊繃、抽離的症狀。美滿的家庭也出現開始危機。最後一趟爲了完成任務,Kyle必須射殺一位對方的狙擊手。他順利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但也因此暴露了己方的行蹤,讓隊友與自己都陷入被獵殺的風險。最後九死一生逃回來了。

▼克林伊斯威特與兒子史考特伊斯威特。(圖/翻攝自史考特伊斯威特臉書)

退伍後他靠接受心理治療與擔任陪伴殘疾退伍軍人義工,漸漸回覆正常人的生活。從片尾他與子女的相處模式來看,可見他完全不採過去父親對他教育的那一套。親自到戰場走過幾遭,見識了真實世界之後,他改變了自己過去的世界觀,而且不再灌輸給下一代。(除了他還是持槍帶孩子們去打獵。這一點很有趣。克林伊斯威特其實是反對擁槍權的。)

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總把重心放在老人與小孩。與另一部大作「經典老爺車」一樣,克林伊斯威特在「美國狙擊手」裡表達的是已進入遲暮之年的老牛仔對於下一個世代的期待。面對一個與想像中已經完全不同的真實世界,下一代的美國必須在傳統中做出改變。

當戰爭型態已經全然不同,全球局勢的變化也早已超乎想像,一路以來都扮演牧羊犬角色的美國,下一步應該怎麼走呢?最後Kyle被自己輔導的退伍軍人殺害。這也是一大諷刺。戰爭留給人最大的傷痛總在戰後纔開始。而且相較於外部問題,美國內部的問題纔是最根本而致命的。

作爲克林伊斯威特的粉絲,這部片非但再度沒令我失望。作爲票房紀錄締造者,它更是當之無愧。

●作者小右派,克林伊斯威特影迷,平日愛好大道理小情小愛。本文已獲授權,不代表本社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觀點與聲音,來稿請寄至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