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二會 將掀朝野對陸政策論戰

馬前總統選在清明時節期間,開啓第二次大陸行,相較於刻意選擇某個特殊時點訪「陸」,以掃墓祭祖爲名前往反而更爲自然,即能把不必要的政治聯想壓到最低,故從出訪時間點安排而言,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訪問期間,不巧臺灣發生廿五年一遇的強震災害,沖淡了馬前總統出訪的效應,但尾聲的「馬習二會」又讓各界關注強勢回升。

近期南海的衝突升溫,中共與菲律賓、越南等海上主權爭議再起,對臺灰色地帶手段與軍事威逼交錯,國際社會歷歷在目,「中國威脅論」有升溫趨向。

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下,習近平透過與臺灣前領導人晤談,展現溫和樣貌,向國際媒體宣傳,中國是可以理性談判的、中國是區域和平的維護而非破壞者,以助緩解周邊國家對中國逐步升起的敵意。

北京欲傳達,就算兩岸如此緊繃,中共永遠保持和平化解衝突的誠意,不光對臺灣,也向周邊國家乃至西方世界傳達訊息。

北京的總體戰略目標仍系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兩岸關係緊繃,必然造成內部鷹派勢力躁動。習近平需要一個減壓閥宣泄內部鷹派壓力,以維持國家穩中求進;在兩岸關係上,需要「抓手」。對中共而言,馬英九是臺灣的前領導人,是國民黨前主席,政治輩分夠、層級也到位;對中國大陸民衆而言,馬是一位仍具影響力的重量級臺灣政治人物,他代表着很大一部分臺灣人的想法。

當這樣的「集合體」在與習近平會面時說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共同追求和平發展」、「兩岸中國人」等語時,強烈顯示兩岸「和平統一」充滿希望。習想借此傳達,臺灣問題可控,臺灣問題可以等,激進派毋須躁動,那麼對臺鴿派即有空間。

就當前兩岸的情勢來看,中共對臺文攻武嚇已呈常態,用中共的話來說,這些舉措是針對臺獨分裂勢力,不是針對廣大的臺灣人民;但這也意味當臺獨分裂勢力沒有根本性移除,對臺軟硬兩手即不可停歇,此無法靠「馬習會」或賴準總統的就職演說表達善意而扭轉。故可以推斷「馬習會」後,中共對臺文攻武嚇皆將如常持續。

不過「馬習會」仍讓「冷僵」的兩岸關係換回一些回暖的空間,這個空間在臺灣新任總統甫上任前,實質增加了中共對臺工作的耐心,中共可能比較願意給予新總統較長的「觀察期」,而非急切地採取直球對決。

對綠營而言,中共對臺「以強凌弱」,必須團結抗中才有勝算;對藍營而言,兩岸緊張唯有溝通方能緩解,一味對抗並非最佳解方,這兩條路線存在實踐上的矛盾。「馬習會」後,勢必同時激化這兩股思維的對立。短期內,臺灣朝野將掀起一波對大陸政策的辯論,加上「馬習會」與《臺灣關係法》四十五週年的時點重疊,「親美」或「友中」的戰略抉擇,也將成爲論戰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