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7傳美國下市問題出在哪? 專家分析給你聽
▲M17 Entertainment將延後股票初次上市(IPO),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圖/翻拍自 NYSE)
M17 Entertainment昨(13)日驚傳可能在美下市,長期關注新創產業的立委餘宛如表示,M17花了1億元成本買到國際級經驗,凸顯臺灣金融體系長期與國際脫節,也不利新創產業在國內募資的問題;她並提醒,未來新創公司在股票初次上市(IPO)的規劃上必須更加謹慎。
M17在美國紐約證交所7日風光上市,但掛牌四天無交易,市場傳言將撤件轉赴其他市場掛牌,但執行長潘傑賢在內部信件表示,M17將延後股票初次上市(IPO),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對於M17成爲「紐交所最短命上市企業」,國內承銷商法人分析,依據美國IPO的順序,在敲鐘後即進入交割股款階段,投資人在其遞交的圈單價格範圍內要交割,除非最後定價不在圈單範圍內,或是公司營運突發重大變化。
法人說,通常在敲鐘前數小時會公佈定價,而在敲鐘那一刻,投資人才知道自己獲配多少,M17所要的估值爲1億美元,而敲鐘後沒交易的原因,可能出在投資人對定價有疑慮,不願意交割股款。
立委餘宛如分析,M17在國內募資不易,所以轉向赴美上市,但募資金額爲1億元,對國際級的承銷商來說量體太小,因此讓缺乏國際資本市場操作經驗的承銷商代操,而影響了上市腳步。
「M17花了1億元的成本,買到要找國際級投行承銷的經驗,」餘宛如說,臺灣金融體系長期與國際資本市場脫節,在創投、承銷商及新創產業的籌資連結度不夠強,承作國際級IPO案子的經驗也不足,導致發生敲鐘後錢卻沒到位的問題。
M17個案會否影響未來新創產業IPO之路?餘宛如表示,M17讓新創公司學到赴美國證交所或那斯達克上市,應選擇國際級的承銷商及投行承作,新創公司對於IPO上市的態度及規劃,都應該更爲謹慎。
臺裔歌手黃立成的直播平臺17 Media和新加坡新創Paktor(手機交友服務拍拖)去年合併成立M17 Entertainment,並在今年五月初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申請在NYSE發行美國存托股票(ADS)首次上市。不過,M17原預計以每股10至12美元掛牌、募資金額爲1.15億美元,後來以每股8美元掛牌,募資金額也縮水30%僅601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