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橋阻車示警意濃 突顯重新建輕維護

基隆火車站旁的行人陸橋在8日上午11時許突然坍塌,造成一名行走在橋上22歲的詹姓女子,連人帶橋墜落到月臺上,送醫後無生命危險。(圖/民衆授權《ETtoday東森新聞雲》使用)

莊漢鬆

鐵路節前夕,跨越臺鐵基隆站的人行陸橋,突然翻轉掉落,壓斷臺鐵電車線,造成列車調度大亂,影響逾萬旅客權益。所幸這起事件沒有重大傷亡,但千萬不能因此等閒視之。臺灣有句俗諺:「狗吠火車」,引喻所提建議不受重視。這次的落橋阻車事故應是天佑蒼生,意在示警,不可不察。希望能喚起相關單位,對老舊橋樑改建、維修問題的真正關注,並從而積極有效改善。

就在上個月交通部運研所,才公佈去年各縣市橋樑的維護狀況,基隆市被列爲「亟待改善」組,而且喜豬橋還被列爲國內七大危橋之一。由於這次掉落的橋段是曲橋,容易有「偏心載重」的問題,初步經專家學者的判斷:下部結構已經脫離,橋臺也已偏移,橋墩可能失去支承功能,才導致意外。

對於落橋的研判筆者所學與經驗,也持相同的看法,但對「意外」之說,則持保留的態度。根據基隆市工務處長李銅城表示:「目前僅對車輛行走的橋樑進行檢測,對陸橋僅做例行性的修繕」;又此陸橋橋齡已37年,最近又強震頻仍,加上臺鐵正在附近施工,震動連連,本來就容易發生災害,實應加強監控;何況支承的偏移是緩步輕移日積月累,並不是瞬間突然產生。所以,長期疏於觀察與檢測應是事故發生的主因。當然,意外是發生事故最常用的說詞,但套用腦筋急轉彎的說法,「一時大意」乃是六次十分不小心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誠如監察院曾針對目前國內公共建設之維護管理現況,進行調查顯示:政府各級機關對於公共工程設施普遍「重新建而輕維護」。維修預算多是能省則省,普遍吝於編列,形成「喜新厭舊,好大惡小」的積習通病。而由於國家財政日趨惡化,明年經常性支出預算,主計處已經行文各機關,要求統刪8%以撙節開支。因此,未來公共設施的維修經費將更爲拮据。但這是攸關人民生命安全保命錢,豈能以經費短缺而省略不花,甚或作爲搪塞責任的理由。

面對捉襟見肘的財政,主事者一定要破除「花大錢才能做大事」的迷思,更要有「花少錢也能辦好事」的巧思。例如:基隆是雨都,雨水很容易滲入鋼筋混凝土,造成鋼筋鏽蝕,尤其酸雨更會加速混凝土的劣化,進而減少使用年限。所以,如果在新建或維修時,即在橋樑的表面塗刷防水材料,就可以延長使用壽命,減少忽然倒塌的風險。而這樣因地制宜的設計與施工,增加的經費相當有限,每平方公尺不到100元,並且藉由粉刷混凝土的表面,還可以美化市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次掉落的陸橋上方有加蓋遮雨棚,這是因應基隆多雨的氣候,在當年可是創舉還獲得媒體的報導,筆者當時正在基隆港務局服務,印象特別深刻。由於成效良好,其他地區的陸橋纔跟進仿傚採行。)

全國總共有2萬7千座大小不一的橋樑,平均橋齡已達30年以上。這次翻轉掉落的陸橋是一座非常不起眼小橋,但它每日通行人數超過1萬人以上,重要性不言可喻。臺灣類似這樣的小橋還很多,可別因爲它很小而失去關愛的眼神。否則等到出了人命再來究責,爲時已晚,又有何用?!

●作者莊漢鬆,成大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曾任行政院公共建設督導會報技術組研究員,10億元以上重大統包工程計劃主持人。本文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 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