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臂彎處的文明沃土

新樂人被認爲是瀋陽人的始祖

龍崗鍾靈秀古河華章。「龍崗」即是橫亙東西位於瀋陽市區北部的地脊。從東部輝山天柱山一路走來,經山東咀子、二臺子、直至塔灣戛然而止,形成皇姑區內的地理高位勢。天柱山是努爾哈赤的墓園——福陵之所在,隆業山是皇太極的墓園——昭陵之所在,那真是清朝一部開國史,兩代創業帝王陵。皇帝,在中國歷史傳說中被喻爲「真龍天子」,福陵、昭陵均位於「龍崗」之上。

有趣的是,「龍崗」之下便是古渾河故道北運河),古渾河從東向西汩汩流淌。皇姑區以「龍崗」和古河爲中心,成爲文化積澱深厚的瀋陽城區之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位於皇姑區的新樂文化遺址逐漸爲人們所熟悉,隨着研究的深入和發掘的拓展,人們對新樂文化的特點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新樂文化出土的石器屬於細石器時期,即新石器時期。出土的石器器形多以中、小型居多;以石片類石器居多;以打片和錘擊及壓削法爲其基本加工方法,有鉛筆頭形和楔形的石核;石器加工由單面加工向兩面交互加工過渡。這些特點,與省內鴿子洞遺址、北京山頂洞人遺址出土的石器特點基本相同。所以,自古以來今皇姑地區就是華夏居民繁衍生息、創造人類文明歷史的舞臺。

新樂文化遺址中的居住址多爲半地穴式,呈長方形,多依土坡挖掘而成,有些在下坡處還壘砌石塊墊平,有的牆壁與居室地面還經過火燒處理。有的房址中用卵石圍成的竈址仍清晰可辨。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無論是直腹罐還是鬲、碗、鉢、豆、壺等均多以壓印「之」字形編紋、條紋爲其主要裝飾。這種做法與山東、遼西等地出土的陶器特點也完全一致。所以,自古以來今皇姑地區就是華夏族文化廣泛分佈的地點之一。

在新樂文化遺址,西部,有新民的東高臺山遺址、公主屯後山遺址、偏堡子遺址、金五臺後三臺遺址、西高臺山遺址、東高臺山遺址、腰高臺山遺址、遼中大黑北崗遺址、白家村後沙崗遺址;東部則有瀋陽農業大學後山遺址。但新樂文化的中心在皇姑區。在現出土遺址附近,東有友誼賓館院內,西有遼大院內、塔灣塔上地區,均有同類文化遺址、文物出土。

新樂文化孕育了新樂人,而新樂人正是7200年前瀋陽人的前身。

相沿而下,青銅時代(距今3000年前)的遺址在皇姑區也有廣泛的分佈,中心遺址仍在新樂(即北運河北岸今遺址博物館附近)。在這橫貫市區北部的「龍崗」及其南北,出土過小刀殘段、青銅質的飾環、青銅短劍、青銅斧等器物。它們與新民牛營子遺址,甦家屯區饅頭山古城子南山,老虎衝、康寧營子遺址,東陵區莫子山遺址,新城子區侯三家南崗、道義屯、全勝堡遺址,于洪區鄭家窪子、平羅遺址、上蒲河遺址等一起明確了瀋陽地方文化的內涵。與新石器時期文化典型一樣,皇姑區也成爲青銅文化遺址的富集區域。

無論是新樂文化還是青銅文化,都準確地驗證了瀋陽先民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一致性。有些遺址即爲兩種文化的疊加,這不但可以說明自史前以來皇姑區即是先民生產生活的聚集區,而且可以說明這裡一直是農耕、漁獵發達的地方。

要注意的是新樂文化是史前人類活動的遺址,其社會形態尚屬原始部落階段。而青銅文化時期則有了國家這一社會形態。約自西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王朝國家形態的時候起,今皇姑地區就成爲華夏東北域的一部分。

西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今東北地區的西南部正處於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當時遼東地區也與商有了經常性的聯繫。前面提到的青銅文化就是這一時期瀋陽先民的文化遺存,當時今皇姑地區也是商王朝遼東封國的一部分,是農耕經濟爲主的地區。

約2300年前,遼東正式成爲中原王朝之一燕國轄境的一部分。由於燕長城在今瀋陽的北部,位於今新民、法庫、康平、開原一線,今瀋陽即成爲遼東郡治襄平與長城之間最重要的據點城池之一。此時是皇姑地區出現農耕村莊的開始。由於中原人民的移入,皇姑地區的農耕技術也出現了新的變化。自新樂以來的漫種改變爲壟種,這樣便提高了田間管理水準,有利於保墒和防澇,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的水準。特別是由於鐵器的傳入更是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古渾河河道兩側及附近陸續出現了幾個村莊。今塔灣、泰山等地區有了新的發展。

西元前222年,燕王喜在襄平被俘後,秦政權始設遼東郡。今皇姑地區即是遼東郡下的候城縣轄境。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制度開始實施。秦末戰亂,一些中原居民避禍遼東,一部分在今皇姑地區落腳。這裡土肥美、宜五穀、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馬。

漢代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候城縣治仍在今瀋陽古城內,今皇姑地區位於北部和西北部城郊,經濟中心在今塔灣地區及其東南,商貿之風漸興。在生活習慣上也往往以杯器食,逐漸講究起來,語言特色也開始形成。例如:小孩泣而不止,則說:「咺」「咺卿」。孵雞仔,則說:「抱雞仔」等等。秦磚漢瓦的公共建築(主要是官衙等)也開始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遼東成爲鮮卑慕容氏政權與高句麗爭奪的重點。今皇姑地區也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自從西元405年起,遼東郡和玄菟郡即被高句麗佔據。

隋唐時期對高句麗用兵,今皇姑地區或成爲軍事爭鬥的戰場,或成爲進軍的要道。高句麗軍曾築長城抵禦,而長城的一段正在今馬三家子及其南北。今皇姑地區先是作爲高句麗的後勤補給之區,後又成爲隋、唐軍隊進攻的首批目標。

唐代但採取了歷代中原移民內遷政策,致使漢以來發達的農業經濟遭受重大破壞。

遼金時期是今皇姑地區發展的重要時期。前後300多年間,城市得以恢復重建,其周圍阡陌毗鄰村莊相望。今皇姑地區曾於新樂上層出土遼墓,與皇姑毗鄰的下坎子、北塔、北陵農場等地有遼墓出土。均說明今皇姑地區在遼代既是瀋州城郊,也是人口較稠密的地區。

特別是建於重熙十三年(1044)的無垢淨光舍利塔(即塔灣塔),爲遼代建築物遺址在今皇姑地區的直接證明。從出土文物的內容分析,塔是邑人李弘遂等100多人集資建造的。其目的是祈願雨順風調,併爲統治者祈願。但從捐資者的名錄看,其中既有榮祿大夫檢校大師使持節瀋州諸軍事行喦州事,御史大夫上柱國湯水郡開國使,食邑1500戶,食封150戶的耶律庶幾;有昭德軍副節度使銀青榮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雲騎尉李克永等官僚及家屬,也有僧人和村民。其間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建置、地理情況、民族關係、婚姻狀態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內容。

重熙年間,興宗執政,已處於遼朝的中後期。當時,「東京諸州盜賊蜂起,渤海、漢兒羣聚爲盜契丹不能制。」當發生在瀋州周邊的數次農民起義在攻掠瀋州時也曾以今皇姑地區爲戰場,看來塔灣建塔主要是出於延續契丹貴族統治的政治需要。

元代對今皇姑地區來說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這裡雖經金元戰亂,但未曾成爲一片不毛之地。隨着居民成分的變化,農耕生產較之遼金時期又有新的發展。

西元1212年,蒙古鐵騎掃蕩遼東,但旋至旋撤,在一陣殺掠之後,瀋州城池被毀,蒙古騎兵又迴歸大草原。西元1216年,蒙古軍木華黎等率部追擊耶律留哥叛蒙勢力再入遼東,瀋州被蒙古騎兵佔領。今皇姑地區的草甸子、沼澤地成爲牧放牛羊和馳騁戰馬的演武場。

至此,元代在今皇姑地區有蒙古貴族的牧場,有千戶所、百戶屯,有女真族、漢族的村屯。從佈局來看仍多以古渾河故道(北運河)爲依託東西伸延,而遼金以來的塔灣地區則是經濟活動的中心,成爲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魅力城市」APP掃碼閱讀「傳奇盛京 福運瀋陽」電子畫冊

如果想獲得更多旅行資訊敬請關注「城市曼波」微信公衆號,帶你尋找每個城市最值得探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