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婦難溝通全因聽力差 人工電子耳成救星 翻轉聽損人生
六旬婦難溝通全因聽力差,人工電子耳成救星,翻轉聽損人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長期戴耳機,或處於工廠、娛樂、交通噪音環境中,可能導致聽力損害。對於重度到極重度聽損者,需考慮植入人工電子耳,一名六旬婦人手術後當天就可以恢復聽力、正常與朋友溝通,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醫師表示,非常期待健保成人單側人工電子耳給付,讓更多聽損者翻轉人生。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部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說明,若助聽器已無法幫助恢復聽力,就須考慮植入人工電子耳。 (王家瑜攝)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部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表示,老化、突發性耳聾、中耳炎惡化,或是長期處在噪音環境,例如工廠、捷運、娛樂場所等,都可能導致聽力損害。嬰幼兒先天聽損會影響口語、語言、認知、課業落後,成人後天聽損則會導致人際溝通障礙、憂鬱、認知功能下降甚至失智。
當耳蝸受損、無法傳導電訊號時,置放人工電子耳是發展成熟的治療方式。林鴻清指出,聽損患者通常對於助聽器接受度較高,因爲不用開刀,價格也相對便宜,但若是助聽器已無法幫助恢復聽力,就須考慮人工電子耳。
人工電子耳須植入體內,屬於高風險醫材,食藥署列爲第三等級醫療器材管理,食藥署共核發39張許可證,都是國外輸入。(食藥署提供)
人工電子耳分成內外兩部分,接受器與聽神經傳遞電極須透過手術植入頭皮下,線圈與聲音處理器則懸掛在耳後。當接收聲波後,會傳送訊號至埋於內耳的接收器,由電極直接向聽覺神經傳遞訊號,繞過內耳喪失功能的部份,以建立聽覺。
林鴻清分享,一名六旬婦人在朋友陪同下來到診間,因爲聽力損失,和旁人溝通都有困難,經檢查評估後,自費使用人工電子耳,術後當天就開機調頻,預後非常好,順利恢復聽力,臉上也出現燦爛笑容。
「看到患者如何翻轉人生,這類的故事太多太多!」林鴻清說,感謝政府提供兒童雙側人工電子耳給付,非常期待下一哩路是開放成人單耳給付,因爲這個年齡還要養家活口,若能恢復聽力,人生會更美好。
不過林鴻清提到,並非所有聽損者都適合植入人工電子耳,例如聽神經缺損或萎縮、中樞聽覺認知系統受損(如腦傷、自閉症患者)、外耳或中耳感染、鼓膜穿孔都不適合。另外,臨牀上最擔心的是開完刀沒有效果,或是不想配戴,比例約3到6%。
食藥署統計,近五年無人工電子耳相關不良反應通報。林鴻清表示,人工電子耳發展30多年,國際上非常重視不良反應事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有嚴格管制,如有產品瑕疵須下架,臺灣第一時間都會知道,必要時可重新植入置換。據他所知,國內外少有不良事件,僅有少數患者植入後發生感染。
人工電子耳屬於高風險醫材,列爲第三等級醫療器材管理,食藥署共核發39張許可證,都是國外輸入。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提醒,務必尋求合格的專科醫師,接受完整術前評估,並詳細閱讀手術同意書,充分了解手術必要性和風險,如使用後出現不良反應,可撥打通報專線02-2396-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