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正/「 企業紓困貸款」多是空包彈?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曾任立委、金管會委員、民進黨副秘書長、中研院研究員、臺大教授。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領導下,臺灣在對抗新冠肺炎不只贏得了民心,也取得國內、外都讃譽有加的成就,接下來的重心就是救經濟的工作了。

我們擔心的是,漢人傳統的官僚體系長於防弊,卻拙於興利。經濟如果救不好,整個辛苦抗疫成果必然大打折扣!

紓困放款 口號遠多於執行

企業紓困方面,政府一下子就推出了似乎是滿漢全席的全方位金融措施

例如,針對產業衝擊出現營收縮減、無薪假、及裁員風潮,目前政府已經要求公股銀行積極配合政策推動相關紓困措施,鎖定中小與微型企業,以低利、拉長天期、線上申辦、快速撥款爲原則。

針對個人戶亦提供信貸、信用卡紓困方案,以幫助受疫情衝擊的企業、個人度過難關。

政府也指示公股銀行應對交通運輸、旅遊住宿及餐飲等觀光相關產業,配合政策辦理相關貸款,並以自有資金推出防疫專案融資,並搭配財團法人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相關專案,個案貸款規模固定50萬元或100萬元不等,利率也多低於1.9%,協助企業度過難關。

▲ 疫情衝擊商圈服務型內需產業發展,立法院3月中旬通過紓困特別條例,經濟部企業界不限行業別祭出優惠利息補貼政策。(圖/記者姜國輝攝)

企業紓困成敗:誰來承擔放款風險

政府要求公股銀行應暫緩繳納本金或展延借款期限,但是衆多的私立銀行並不納入在執行範圍內。這些洋洋灑灑的措施對一般企業而言,大多是看得到,卻吃不到的大菜。原因很簡單,就是銀行怕紓困措施帶來的風險,造成銀行業績衰退,誰來負責?所以公股銀行也必然在執行上陽奉陰違

反觀美國,在企業紓困方面卻有極爲落實的作法

美國聯準會(Fed)提出刺激措施,向中小企業提供2.3兆美元的額外貸款,同時將救濟範圍擴大至各城市和地方政府。Fed計劃擴大企業債券的收購,將規模提高至8500億美元。也將收購各地方政府的短期票據,提供上看5000億美元的貸款,其他還包含多項增加流動性的措施。

因此,中大型企業在抗疫期間的資金需求,則可發行債券,由直接Fed承購。

行政院紓困2.0融資貸款7000億說明記者會。(圖/行政院提供)

美式企業紓困 盈虧財政部承受

現在Fed透過4年期限的中小企業直接貸款計劃(Main Street Business Lending Program),只要在抗疫期間所有中小企業向銀行的新貸款、或額度擴大的增貸,分別要合乎4倍或6倍未調整EBITDA(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之利潤)的範圍內, Fed將透過SPV(特定目的載體公司)的特別機構向銀行購買金額達6000億美元之中小企業貸款,以確保貸款流向中小企業。

美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紓困融資作法,是由財政部提供750億美金的資金,成立一個SPV。這個SPV向銀行收購這些中小企業的紓困貸款,再由Fed承認買入這個SPV所處理的95%中小企業4年期紓困貸款。

所以,盈虧是由財政部承受,而非由Fed承擔;銀行當然樂於辦理紓困貸款,因爲不但沒有風險,而且又可以賺取費用。放款融資救企業不能只出一張嘴而已!一定要有可以落實的執行方法。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圖/路透社)

政府應設立專責的「新冠肺炎中小企業紓困基金」

臺灣政府一向缺乏金融實務專業知識和操作經驗,在金融監理上一直非常保守,也缺乏創意。

臺灣應該要學美國這種救企業的務實作法,將銀行的紓困貸款的風險移轉到政府(財政部)身上,而非統由銀行承受,公私銀行纔會願意真的用力紓困。

也就是說,政府要財政部撥款,成立「新冠肺炎中小企業紓困基金」(相當於美國配套措施中的SPV),向所有公、私立銀行購買中小企業EBITDA合格的紓困貸款,再由紓困基金轉換成有價證券後,由中央銀承購其中90%到95%。

換句話說,紓困基金承受所有壞帳的風險,而不致造成中央銀行任何的虧損,也不會危及臺幣債信

若政府投入500億的抗疫基金,以最小10倍的乘數計算,就變出5000億額度給中小企業做抗疫的融資貸款;如果投資入1000億的本錢,就會產生1兆的貸款額度,這樣的放款效果纔會給力!

未來臺灣經濟狀況,很可能隨着臺灣和歐美疫情的改善而不再惡化多少,因此這個紓困基金運作下來,應該不會虧損太多,甚至還可能小有盈餘。

至於大型企業已有上市、櫃的增資管道,當然中央銀行也可承諾直接買入這些企業公開發行的三、五年期的抗疫公司債,增加這些公司債券的流通性

▲ 疫情重創小攤販、小農、小漁業,公股銀行推出雨天送傘紓困計劃。(圖/記者周宸亙攝)

企業紓困放款 不能只是噴口水

美國財政部和Fed合作的紓困融資計劃,名字就叫做The 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大街放款計劃)。紓困融資計劃取這個名字,目的是希望這個紓困融的做法能夠接地氣,不只各地的銀行都可以辦理,而且可以確保貸款能有效流入中小企業。

如果我們的政府只是空噴口水,想用道德訴求或行政干預,要求官股銀積極的推動紓困貸款,就像椽木求魚,難有成果。

因爲,官股銀行的經營也是要追求最大利潤,不僅要接受民股的監督,更有市場競爭的壓力,而且還要合乎監理機關對於風險控管的要求。

目前政府這種只出張嘴巴的企業紓困政策,除非歐美疫情不再惡化,經濟上的復元和復工順利,否則不久就會在企業界出現一片幹譙聲

熱門點閱》

►  紓困之亂》蘇貞昌與陳時中,先喬一下默契爲自己紓困?

►  紓困之亂》汪葛雷/需要的人被割捨在照顧傘之外

►  紓困之亂》吳昆玉/臺灣政治管理恐怕輸對岸不只十年

►  小心口罩詐騙釣魚簡訊!臺灣詐騙集團的進化史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