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大學生藝術交流 師生親炙黃河文化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生吳沁頤在黃河壺口瀑布寫生。(圖/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提供)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他的名字就叫黃河,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涌在夢裡。」《龍的傳人》的歌聲,曾經傳唱臺灣的大街小巷。日前,一批來自臺灣各大學藝術與人文科系的師生到黃河邊上,拿出畫筆與相機,記錄奔騰的壺口瀑布、鯉魚躍龍門傳說地、中華人文始祖黃帝陵等過往只在書本上看到過的景點,對黃河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位在西安的陝西師大與臺灣多所大學是姊妹校,又坐擁陝西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本次以「黃河育華夏,丹青繪長安」爲題,邀請臺灣師生走入黃河沿岸寫生,並與大陸同學作品聯展,堪稱兩岸首創的校園藝術交流形式。
組織師生參與活動的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表示,過去幾年,他與陝西師範大學共同推動以文創產品與影視內容傳承抗戰史實與精神,獲得各界迴響。
大四即將畢業的臺生同學林峻賢說,他雖然首次來到西安,但愛看歷史小說與欣賞詩詞的他,對唐代歷史文化並不陌生,看到以大雁塔爲中心,透過大型雕塑與現代科技還原盛唐的大唐不夜城,不僅視覺很受震撼,一旁古裝扮相,和觀衆吟詩作對的演員,談笑之間更像是看到了李白與杜甫的文采風流。
兩岸師生陸續參訪兵馬俑遺址、黃帝陵、壺口瀑布、龍門、抗戰時期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秋林原址、韓城古城文化街區、太史公司馬遷墓祠等地,擅長速寫的美術系同學吳沁頤一路描繪不停。在黃帝陵,吳沁頤生動畫下了陵前的古柏高聳挺立的景緻,這幅圖畫,與一旁的碑刻一樣,都成爲了黃帝陵千百年來的註腳之一。
在陝西韓城,臺灣師生首次見到非遺傳承人王利貞製作的花饃工藝,花饃是各種花樣繁多的麪塑,原本大家熟悉的普通饅頭材料,一下子就變化爲花鳥獅虎等各種造型。研究花饃傳承多年的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王進華介紹,花饃不僅是日常吃食,現已成文化象徵的載體,有美好祝福的意思,這就是文化傳承的鮮明案例。
未來希望成爲導演的研究所學生商寧真說,自己一路拍攝了很多素材,她會剪輯後與更多的朋友與觀衆分享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成爲大家眼前跳動的畫面。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生吳沁頤速寫黃帝陵。(圖/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提供)
兩岸師生在陝西師範大學展開藝術交流。(圖/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