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過後仍溼冷 這樣吃最養生
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提醒民衆立夏過後多吃時令盛產的蔬果食物強化胃腸機能。(謝瓊雲攝)
中醫師建議近日食補宜以涼補爲主,但連日低溫溼冷的天氣,也可加點當歸、黃耆、米酒,提味又暖身。(謝瓊雲攝)
時序已進入24節氣後的立夏,夏季開始,但立夏日過後天氣仍持續低溫溼冷,冷熱溫差變化大,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提醒民衆,多吃些時令盛產的蔬菜水果保健,在涼涼溼冷的天氣裡還可以加點當歸、黃耆和嫩姜,暖身、暖胃又不會上火。
立夏之後,天氣逐漸進入春末、夏初,冷熱變化頻繁時節,過去立夏過後暑氣降臨,開始進入溼熱溼黏的氣候,此一時節身體免疫機能變化甚大,腸胃機能減弱、易引起不適,中醫觀點,建議在此時節多吃些節令時蔬鮮果,以涼性、溫性的如蘋果、檸檬和番茄,避免吃冰鎮水果,不是時令的蔬果更不宜多食,才能顧好腸胃,爲即將來臨的酷暑打下基礎。
臺灣俗諺說「穀雨補老媽、立夏補老爸」,提醒民衆勿忘在這兩個節氣,爲家中年長雙親補補身;立夏進補,多是涼補,但連日下雨、低溫溼冷,不妨酌加一點溫性中性食材藥材暖暖身子。
林親怡表示,立夏時節屬於肝氣漸弱、心氣漸強,飲食應以偏酸爲原則,補腎來助肝,強化胃腸功能,以抵禦接下來的暑氣的侵害,例如豬腳麪線配上瓠瓜(葫蘆、蒲瓜)是立夏時節補身最好食品;若比較溼涼的天氣時,可以酌加當歸、黃耆、米酒,既能提味、又可暖身。另外,民衆也可在家自制醃嫩姜,既可暖胃且不會上火。
立夏過後養生,要注意符合「不時、不食」的原則,意即不是當令的食材食物,就避免食用、儘量少吃。林親怡也提醒,節氣前後,氣候變化顯著,應適時做些運動,讓身體能排汗爲原則;更要注意天氣變熱後的「溼氣」引發皮膚疾病、香港腳等疾患發生,可藉由保持乾燥、乾爽的衛生習慣保健預防。